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村振兴路上,科特派绘就农业新图景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乡村振兴路上,科特派绘就农业新图景

来源:科技日报2023-02-08 09:37

  1月4日,记者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科技局了解到,近年来,庄浪县坚持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平台、打造科技品牌。同时,选派441名科技特派员,到全县18个乡镇和城市社区,开展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科技培训、政策宣讲等科技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迎来新“薯”光

  寒冬腊月,在庄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温室里一排排、一床床马铃薯种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阵阵喷雾将营养液喷洒在马铃薯根系,颗颗马铃薯原原种洗上了“营养澡”。

  “‘雾培法’技术采用智能化温室监控、全程无土化栽培等方式,实现了马铃薯原原种的温、水、肥‘三控’精准化、自动化,年产马铃薯脱毒瓶苗1000万株、原原种4000万粒,附加产值高达2000万元以上。”在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贺晓霞和同事正在一起记录着马铃薯原原种生长情况。

  贺晓霞是奋战在庄浪县农技战线的一名科技特派员,常年进行种薯选育和科技研发工作。近两年,庄浪县引进国内最先进的马铃薯“雾培法”生产技术,并对相关设备及其配套技术进行了升级改造,深度融合物联网、自动控制、云计算,通过环境因子的人工调控,形成了第二代雾培技术体系。贺晓霞带领团队通过营养液改良等技术措施,使“庄薯3号”等品种单株结薯数由1.5粒提高到40粒以上,大幅度提高了原种产量,并将生产周期由“一年一茬”改为“一年二茬”和“一年三茬”,实现了微型薯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周年生产模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庄浪县特别注重本土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在永宁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立育种创新基地,通过改良本土品种、引进49个新品种,促进马铃薯的优繁优育和迭代升级,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自主选育的“庄薯3号”品种,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7省56个县推广种植7000多万亩,“庄薯3号”被确定为全国主食化产业中的四大推广品种之一,“庄薯4号”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庄薯系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构建‘引育繁一体化、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相融合’马铃薯全产业链,带动庄浪县经销组织180多个,建成贮藏库922座,贮藏能力达到6万吨,持续放大‘党组织+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合体聚变效应。”庄浪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马旭升告诉记者,该县培育宏达、鑫喜2家园区企业发展成为马铃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可加工鲜薯40万吨,生产淀粉6.5万吨、马铃薯制品80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吸纳务工就业1400多人。

  小小苹果托起“振兴梦”

  这段时间,王选强一直忙碌在全县14个乡镇、235个村社,现场为果树“把脉”,积极给果农送经传宝,自2019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以来,王选强就成了广大果农口中的“果秀才”和“王专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干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延长产业链、效益说了算’,提高了全县广大果农科学管园的水平。”庄浪县果业站副站长王选强说。

  “经过这几年的培训,果农掌握了技术,2022年,仅6亩苹果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果农们的收入很好。”大庄镇果农杜红平用手机记录下培训现场的知识要点。

  庄浪县果业站站长刘军介绍,2022年,庄浪共实施苹果产业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5.2亿元,全面抓建了10万亩有机苹果、30万亩绿色苹果、2万亩老果园改造“三大生产基地”,开建了智慧苹果、冷链物流“两个产业园”,实施了果品保鲜贮藏库能力提升、果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农膜反光膜处理能力提升“三大提升工程”。

  在科技特派员的支持带领下,2022年,庄浪县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65万亩,万泉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61.78万吨,苹果产业链产值达到37.35亿元。全县共建成优质果品基地14万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26万亩、规模化肉牛养殖场37个、蔬菜生产集中示范区6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7个、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4处,为全县农业产业实现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加快了产业扶贫步伐,形成了“果升级、牛扩量、薯提质、劳增效”的良好态势和产、贮、加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要围绕全县重点发展的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支柱产业,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做好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供需平台建设工作,培养和选派更多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让科学技术与产业链紧密融合,使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中有效转化,推动农村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庄浪县科技局局长李三卫说。(记者颉满斌 通讯员 赵军宝)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