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来源:新华网2023-03-03 17:14

  新华社哈尔滨3月3日电 题: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新华社记者金地、唐铁富、杨轩

  3月初的扎龙湿地,黄色的芦苇地覆盖着积雪。进入保护区,便看到一只只结伴而行的丹顶鹤,或驻足而立,或在芦苇地里觅食。

  饲养员徐惠对保护区里的这些“伙伴”十分熟悉,他一一指给记者:苇塘里的四只丹顶鹤是“一家四口”,在觅食的一对鹤性情温顺,站在远处的两只则十分“霸道”,靠近了还会啄人。“野生丹顶鹤每年南迁越冬,估计要再过上几天,才能看到它们陆续北归的踪影。”徐惠说,现在保护区里的鹤是人工繁育的散养鹤。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正在觅食。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再野化基地,被称为中国的“丹顶鹤故乡”。为逐步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保护区经过40多年探索,形成了“散养鹤繁育”和“放飞逃逸”两种人工繁育鹤的野化路径,累计已有约380只丹顶鹤野化成功。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徐惠观察丹顶鹤。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在这些丹顶鹤中,有一只编号“L283”的丹顶鹤,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最为津津乐道。“这是一只2018年人工繁育的丹顶鹤,2021年7月‘逃逸’后,与野生丹顶鹤成功配对,当年12月在北京延庆被观测到。有趣的是,第二年12月,它们又在延庆被拍到,还成了‘一家三口’,有了一只小鹤。”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文锋说,这说明,这只鹤已经完全融入丹顶鹤野生种群,并参与野生种群繁殖,是扎龙丹顶鹤野化放归成效的最好例证。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徐惠观察丹顶鹤。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王文锋介绍,“放飞逃逸”是指一些丹顶鹤在性成熟后,本身就有“逃逸”的冲动,在放飞过程中便直接离开,去往野外生活。“散养鹤繁育”则是通过建立从人工繁育到野化放归之间的“过渡种群”,让这些鹤的后代完成野化过程。

  监测散养鹤的情况,便是徐惠的主要工作之一。“繁殖期的时候最忙,从交尾、筑巢到小鹤出生,前后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只鹤哪天产卵、哪天破壳,都要记录,还要随时拿望远镜观察巢区的情况。”徐惠说,就在3月2日早上,他在芦苇地里发现了今年保护区散养鹤产下的第一枚蛋。

  3月2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养鹤产下了一枚蛋。新华社发(徐惠 摄)

  每年约有300只野生丹顶鹤在扎龙保护区繁殖、栖息,其中约100只会在春季迁来保护区,短暂停歇后继续向西北迁徙。在南来北往之间,野化放归的丹顶鹤不仅让丹顶鹤野生种群更壮大,也帮助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了丹顶鹤的习性。

  3月2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仰天长鸣。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我们会在这些野化放归的鹤腿上佩戴扎龙特有的环志,部分鹤佩戴卫星跟踪器,监测它们的迁徙路线。”王文锋说,一般认为丹顶鹤冬天会迁徙到江苏盐城一带,但监测表明,它们还在山东、北京等地越冬,甚至在韩国铁原也有踪迹,“这表明丹顶鹤的迁徙路线是多元的”。

  近年来,通过长效补水、核心区居民搬迁等举措,保护区内苇塘、水域面积在逐渐增大,过去因缺水变成盐碱地的地方,大部分已恢复成苇塘。芦苇、鱼类资源随之增多,为丹顶鹤和其他珍稀鸟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栖居地。

  在保护区工作17年,对徐惠来说,这些鹤“和家人没有区别”。“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丹顶鹤能放归大自然,让丹顶鹤的种群更壮大,这需要一步一步实现。”徐惠说。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