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来源:新华网2023-03-03 17:14

  新华社哈尔滨3月3日电 题:380只丹顶鹤野化放归的“扎龙故事”

  新华社记者金地、唐铁富、杨轩

  3月初的扎龙湿地,黄色的芦苇地覆盖着积雪。进入保护区,便看到一只只结伴而行的丹顶鹤,或驻足而立,或在芦苇地里觅食。

  饲养员徐惠对保护区里的这些“伙伴”十分熟悉,他一一指给记者:苇塘里的四只丹顶鹤是“一家四口”,在觅食的一对鹤性情温顺,站在远处的两只则十分“霸道”,靠近了还会啄人。“野生丹顶鹤每年南迁越冬,估计要再过上几天,才能看到它们陆续北归的踪影。”徐惠说,现在保护区里的鹤是人工繁育的散养鹤。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正在觅食。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再野化基地,被称为中国的“丹顶鹤故乡”。为逐步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保护区经过40多年探索,形成了“散养鹤繁育”和“放飞逃逸”两种人工繁育鹤的野化路径,累计已有约380只丹顶鹤野化成功。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徐惠观察丹顶鹤。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在这些丹顶鹤中,有一只编号“L283”的丹顶鹤,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最为津津乐道。“这是一只2018年人工繁育的丹顶鹤,2021年7月‘逃逸’后,与野生丹顶鹤成功配对,当年12月在北京延庆被观测到。有趣的是,第二年12月,它们又在延庆被拍到,还成了‘一家三口’,有了一只小鹤。”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文锋说,这说明,这只鹤已经完全融入丹顶鹤野生种群,并参与野生种群繁殖,是扎龙丹顶鹤野化放归成效的最好例证。

  3月1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徐惠观察丹顶鹤。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王文锋介绍,“放飞逃逸”是指一些丹顶鹤在性成熟后,本身就有“逃逸”的冲动,在放飞过程中便直接离开,去往野外生活。“散养鹤繁育”则是通过建立从人工繁育到野化放归之间的“过渡种群”,让这些鹤的后代完成野化过程。

  监测散养鹤的情况,便是徐惠的主要工作之一。“繁殖期的时候最忙,从交尾、筑巢到小鹤出生,前后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只鹤哪天产卵、哪天破壳,都要记录,还要随时拿望远镜观察巢区的情况。”徐惠说,就在3月2日早上,他在芦苇地里发现了今年保护区散养鹤产下的第一枚蛋。

  3月2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养鹤产下了一枚蛋。新华社发(徐惠 摄)

  每年约有300只野生丹顶鹤在扎龙保护区繁殖、栖息,其中约100只会在春季迁来保护区,短暂停歇后继续向西北迁徙。在南来北往之间,野化放归的丹顶鹤不仅让丹顶鹤野生种群更壮大,也帮助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了丹顶鹤的习性。

  3月2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仰天长鸣。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我们会在这些野化放归的鹤腿上佩戴扎龙特有的环志,部分鹤佩戴卫星跟踪器,监测它们的迁徙路线。”王文锋说,一般认为丹顶鹤冬天会迁徙到江苏盐城一带,但监测表明,它们还在山东、北京等地越冬,甚至在韩国铁原也有踪迹,“这表明丹顶鹤的迁徙路线是多元的”。

  近年来,通过长效补水、核心区居民搬迁等举措,保护区内苇塘、水域面积在逐渐增大,过去因缺水变成盐碱地的地方,大部分已恢复成苇塘。芦苇、鱼类资源随之增多,为丹顶鹤和其他珍稀鸟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栖居地。

  在保护区工作17年,对徐惠来说,这些鹤“和家人没有区别”。“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丹顶鹤能放归大自然,让丹顶鹤的种群更壮大,这需要一步一步实现。”徐惠说。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