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大鹏
今年的315晚会有好几个话题上了热搜,苦情直播诱骗老年人一事尤其刺眼,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家中也可能都有老人,而恰恰是这些老人成为了骗子们眼中的“榜一大哥”。
有时候,乐观偏差会让我们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身边,但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52%,远低于10.5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对于什么状况才算是具备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给出的界定是,“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直播间 骗老人#的事件之所以会频繁发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为老年人的科学素质有待提升,或者说我们需要大力加强针对老年人的科普工作。
2022年,我们曾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了面向老年人的科普需求调查,并回收了有效问卷3237份。从调查结果看,老年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发生重要改变,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渠道,同时他们的科普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等特点,其中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占比最大。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且失衡,认为“组织的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大多面向对象为青少年,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比较少”和“所在社区很少组织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科普活动”的受访者不在少数;与此同时,科普内容的权威性也有待于加强,35.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缺乏原创性,66.8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或者公众号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不敢轻易相信某一种说法,还有46.2%的受访者认为某些专家存在“各执一词”,甚至是“双手互博”,导致老年人难以借助专家意见指导日常生活决策。
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可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主播”成为了他们信赖的渠道。再加上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均存在单一化的状况,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是面向特定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科普仍然以图文为主,缺乏互动性,这与老年人“你可以感动我,但是不能教育我”的心态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而也就导致某些所谓的“主播”在“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咖啡聊着天”的同时就把老年人的钱弄到自己账户里了。
当然,打击和杜绝#直播 骗老人#行为出现,需要平台方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能为了流量和收益而忽视监管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好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工作,因为老年人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重点人群之一。
关于如何做好老年人科普这个话题,我们有必要从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出发,供给高水平、互动性强的科普内容,并通过有效渠道导入社区,为社区科普提供精准资源,赋能社区科普,提升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针对老年人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数字素养以及信息获取、识别、整合与运用的能力,有效满足老年人科普需求;与此同时,探索组建医学、健康等领域的一流科普专家团队,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专家,打造老年人信赖的科普资源汇聚供应平台,依托现有的健康教育系统,丰富科普内容供给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定期邀请医疗健康、前沿科技、科学辟谣等领域专家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等常态化的科普活动,将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科普资源下沉,打通科普需求与科普供给的链条。
尤其必要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时代这个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开辟面向老年人的科普专栏,普及必要的科学知识;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节目、报刊专栏等注入权威的科普资源;结合老年人使用习惯,在老年人喜好的移动平台,开发符合老年人视听特征的书籍材料和音频、视频,甚至直播节目,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学习资源,全方位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