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视老年人科普工作,让爸妈远离“苦情直播”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重视老年人科普工作,让爸妈远离“苦情直播”

来源:光明网2023-03-16 15:23

  王大鹏

  今年的315晚会有好几个话题上了热搜,苦情直播诱骗老年人一事尤其刺眼,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家中也可能都有老人,而恰恰是这些老人成为了骗子们眼中的“榜一大哥”。

  有时候,乐观偏差会让我们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身边,但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52%,远低于10.5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对于什么状况才算是具备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给出的界定是,“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直播间 骗老人#的事件之所以会频繁发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为老年人的科学素质有待提升,或者说我们需要大力加强针对老年人的科普工作。

  2022年,我们曾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了面向老年人的科普需求调查,并回收了有效问卷3237份。从调查结果看,老年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发生重要改变,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渠道,同时他们的科普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等特点,其中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占比最大。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且失衡,认为“组织的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大多面向对象为青少年,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比较少”和“所在社区很少组织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科普活动”的受访者不在少数;与此同时,科普内容的权威性也有待于加强,35.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缺乏原创性,66.8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或者公众号经常出现不同的观点,不敢轻易相信某一种说法,还有46.2%的受访者认为某些专家存在“各执一词”,甚至是“双手互博”,导致老年人难以借助专家意见指导日常生活决策。

  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可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主播”成为了他们信赖的渠道。再加上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均存在单一化的状况,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是面向特定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科普仍然以图文为主,缺乏互动性,这与老年人“你可以感动我,但是不能教育我”的心态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而也就导致某些所谓的“主播”在“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咖啡聊着天”的同时就把老年人的钱弄到自己账户里了。

  当然,打击和杜绝#直播 骗老人#行为出现,需要平台方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能为了流量和收益而忽视监管责任,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好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工作,因为老年人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重点人群之一。

  关于如何做好老年人科普这个话题,我们有必要从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出发,供给高水平、互动性强的科普内容,并通过有效渠道导入社区,为社区科普提供精准资源,赋能社区科普,提升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针对老年人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数字素养以及信息获取、识别、整合与运用的能力,有效满足老年人科普需求;与此同时,探索组建医学、健康等领域的一流科普专家团队,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专家,打造老年人信赖的科普资源汇聚供应平台,依托现有的健康教育系统,丰富科普内容供给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定期邀请医疗健康、前沿科技、科学辟谣等领域专家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等常态化的科普活动,将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科普资源下沉,打通科普需求与科普供给的链条。

  尤其必要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时代这个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开辟面向老年人的科普专栏,普及必要的科学知识;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节目、报刊专栏等注入权威的科普资源;结合老年人使用习惯,在老年人喜好的移动平台,开发符合老年人视听特征的书籍材料和音频、视频,甚至直播节目,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学习资源,全方位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