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相融”走向“深融”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从“相融”走向“深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7-14 10:18

  “化身”古装人物登上画卷与古人畅聊诗歌文化,现场动动键盘几秒钟就可创建多样化的虚拟主播播报新闻……从“相融”到“深融”,新技术的迭代升级、融合传播的深化推进,正在塑造媒体发展的新格局。

  7月12日至13日,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网站平台、新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等800多人参会,紧扣“融”与“新”,共话融媒发展的守正之道、创新力量。

  重塑主流媒体新格局

  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何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央媒负责同志,省级主流媒体以及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共同分享了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破圈”秘诀,探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

  “新闻内容与传播技术的相加、相融,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新闻内容,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表示。

  “鼓励支持总台‘网红’记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介绍,这是总台认真总结《领航》国际版专题片成功经验,以网络为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智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做法。

  2022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在推动新闻行业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带来知识盲区、数据失真、产品侵权、舆论操控等诸多新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要提前布局,发挥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搭建更加优质有效、绿色安全的传播场域,针对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

  为了更好呈现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索经验,本次新媒体大会还首次设立了“媒体+”专题论坛,“人民好医生”客户端、“我为群众办实事”网络平台等15个案例被纳入“媒体+”创新案例库,这些优秀案例在媒体深度融合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给了现场嘉宾很多启发。

  优质内容是媒体立命之本

  “10年来我们经历了社交媒体的繁荣、短视频的流行、人工智能的爆发,最深的体会是内容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和出发点。”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俊表示,承载着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从漫谈时政大事的光明日报“破圈了”新媒体工作室,到亲切可人的工人日报社“工小妹”工作室;从正能量足、挺近新闻“无人区”的“青蜂侠”工作室,到热辣犀利的三湘都市报犇视频系列融媒体工作室,一间间“小而美”的工作室正靠着优质的内容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神兵利器”。

  回首10年来融媒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内容为本”成了本次论坛中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的高频词语。

  “仅靠原来摄影部的几个记者背着相机到处跑,这样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媒体终端对新闻图片的需求。为此,我们搭建了光明网图片库,邀请全国各地对摄影有一定爱好、具备一定新闻素养的人,让他们来当摄影师。”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以光明图片为例,分享了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创新的边界。

  “互联网用户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这更进一步说明主流媒体的命门就在传播力,没有传播力就没有一切,而内容始终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传媒中心总编辑曹斯在演讲中说。

  为内容插上技术“翅膀”

  在2023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新华智云展区,一幅10多米长的数字图卷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个先贤古人信步其间,浓浓的古风气息扑面而来。游客只需站在摄像机前拍张照,几秒钟后,自己就能“登”上画卷,与古人先贤“对话”。

  “这是我们打造的一款可互动、可体验的数字文创产品,游客只需扫脸,就能通过短视频实时生成技术,跨越时空‘进入’图卷中,感受江右文化。”新华智云文旅事业部商务经理梁超向记者介绍。江右,是江西在历史上的别称。这款产品深度挖掘大量与江西相关的文史资料,通过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让游客能在画中与古人“握手”,让更多人在互动体验中了解、体验江右文化。

  “新媒体的故事一定是从技术升级开始的,技术就是内容升级的工具,传媒发展要用好这个工具。”芒果TV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卢海波表示。在2023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众多“黑科技”登台亮相,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华为、科大讯飞等展区,AI数字合成的主播正在进行现场播报,动作、表情,甚至口型都“自然”如同真人。科大讯飞消费者虚拟人平台业务部产品运营经理龙雪琴介绍,用户不仅可以定制虚拟人的形象和声音,甚至可以调整播报的语气和语调,满足不同类型新闻的播报要求。

  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走过10年,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媒体融合进入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新时代。本届技术展上,腾讯展出了自研AI通用作曲框架,用户利用图片、文字、视频乃至哼唱,便可生成对应的乐曲。马栏山视频产业云搭建了红色经典修复线,通过AI修复和AI上色技术,完成了《雷锋》《秋收起义》等老影片的数字化呈现,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的生机。

  (光明日报长沙7月13日电 记者 赵嘉伟 龙军 禹爱华)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