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极祺迹》极地探索,续写新能源智电奇迹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极祺迹》极地探索,续写新能源智电奇迹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3-08-01 13:56

  宁劲智远极限标准,北极祺迹使命必达

  众所周知,南北极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所以开展极地考察对我国气候、环境、农业等方面具备重大意义。基于坚持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广汽传祺与汽车之家共同发起《北极祺迹》活动,以黄河站、罗弗敦群岛站、特罗姆瑟站、朗伊尔城站为主要路线,传祺E9随队出征领航北极为科考人员保驾护航,突破极限载誉而归。

  传祺E9自5月21上市以来,便向所有人展示了敢为人先的气魄,以“宁劲智远”的极限标准重新定义市场,让我们看到了誓要将绿色环保贯彻到底的决心和态度。这也是传祺E9能够成为中国南北极科考指定用车的重要原因。《北极祺迹》活动将跨越北极圈全面助力科考事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传祺E9受挪威电动车协会邀请,领航南北极助力科考工作

  据悉,传祺E9作为中国南北极科考指定用车,也受到了挪威电动车协会的邀请抵达了奥斯陆。在这里,广汽传祺还展开了全民试驾传祺E9的品鉴活动。

  传祺E9全系搭载的容量25.6kwh的弹匣电池,满油满电WLTC工况综合续航1032km,可以说是一箱油便可穿越北极,这不仅让科考人员勘探无忧,更让看重环境保护的挪威电动车协会,以及挪威当地的用户予以技术上的肯定和支持。

  传祺E9亮相挪威,首站便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与挪威虽相隔万里,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却是不谋而合。这个开端意味着广汽传祺将继续带着国人的力量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一路向北抵达黄河站,广汽传祺与科考人员携手前行

  传祺E9到达北极之行的第一站-黄河站。《北极祺迹》也在这里开启了意义非凡的仪式。广汽传祺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跃赛先生表示本次仪式标志着传祺E9作为“中国南北极科考指定用车”于此次正式投入使用,这象征着广汽传祺以心相交,以义为先的信念,全面助力科考事业。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是企业不可推诿的责任。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广汽传祺认为能够在环保事业上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把稳合作之舵便能达到全民共赢。同时也希望本次活动能够为驻扎在黄河站的科考专家们带来一份真挚的慰问。同时汽车之家副总裁周游先生也表示《北极祺迹》项目,将为整个汽车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成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本次活动不仅传达了传祺E9能够胜任北极勘探的工作,更让全民看到了广汽传祺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念。

  中国汽车踏浪前行,七秩芳华功不唐捐

  2023年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70周年,曾经“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的口号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杀出重围,传祺E9完成北极圈的极限之旅,代表着我们终于作为引领者站在了工业前端。

  《北极祺迹》活动就是给了中国的汽车工业一份最满意的答卷,这是几代汽车人的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奋勇向前的深切象征。此次出征北极,传祺E9以一个领航者的姿态载誉而归,同时广汽传祺也打开国门,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新能源制造的专业和能力,构筑了一个属于国人力量的生动缩影。

  未来广汽传祺也将继续带着低碳环保的使命砥砺前行,不负时代,不负期盼。将环保意识贯彻到底,用最尖端的科技锻造发展长板,将中国的新能源智造推向更高的市场,去用那个最“硬”的身躯迎接一切挑战,共创华夏祺迹。(图片由汽车之家授权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