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绘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江苏宿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绘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江苏宿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08 03:20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运 张子麟

  盛夏时节,万物生长。黄河故道上的朱海水库碧波荡漾。很难想象,这里曾被分割成200余个鱼塘,一度因过度养殖臭水连连。三年前,江苏省宿迁市在此启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打通水面、清理淤泥、补植绿化……一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大运河、古黄河两条“玉带”,作为拥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志的设区市,宿迁人认为,生态是他们最靓底色和宝贵资源。近年来,宿迁市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加快建设富有新内涵、展现新形态的新时代“江苏生态大公园”,在追青逐绿中跑出了让人艳羡的幸福“加速度”。

  创新治理,生态路上风光好

  不久前,宿迁市提交的生态产品“绿票”交易机制,成功入选江苏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并在全省生态系统推广运用。去年9月,宿迁市成功促成了江苏省首单5.12万枚“绿票”。

  所谓“绿票”指的是因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环境,需从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购买一定数额的债券反哺生态治理。“绿票”具有金融属性,市场主体可以在中心平台开展互通交易。

  至此,绿水青山被贴上价值标签,一套生态资产有偿使用的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形成。

  从全省率先开展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到完成江苏省首个水权和“绿票”交易,再到全省较早完成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生态治理道路上,宿迁向来敢为人先。

  近年来,宿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聚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安全的“美丽宿迁”。

  治气增蓝,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深度减排,组织实施2300项治气工程项目;治水添绿,强化入湖河流和饮用水源地监测预警,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治土去废,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天生丽质”的宿迁更懂得逐绿而行。

  治理新思路绘就生态新图景。从黄河故道改造、“一岸一线”治理,到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洪泽湖生态保护修复,宿迁水环境持续改善;从根治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污染、围剿“散乱污”,到扬尘整治、淘汰老旧车辆,宿迁拨雾霾见蓝天。

  近十年来,宿迁市PM2.5年均浓度累计降低50%,全年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76.7%;5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2%。

  如今,中华花鳅时隔20年重现,鸟类“活化石”东方白鹳和中华秋沙鸭相继留宿越冬,堪比雪莲珍贵的野大豆种群不断被发现……动植物回归是生态建设成效的最生动诠释。

  低碳转型,产业路上亮点多

  “在我们这里,八个废弃小塑料瓶就可以制造一件衬衫。”盛夏时节,位于宿迁的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力十足。这里是全球首家践行零碳行动的再生纤维企业,年可回收利用废弃塑料瓶超300亿个,可年产50万吨再生纤维、占全球总产能的40%。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宿迁市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找准促发展“角度”,全力推进产业低碳转型,既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又拓展转换通道,让宿迁美得有颜值、更有价值。

  产业转型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宿迁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关停化工企业29家,取缔“散乱污”企业2946家。仅2022年,就投入3.12亿真金白银在全省率先开展园区企业集群清洁生产审核,完成647个项目改造。

  低碳发展离不开“拾绿而上”的魄力。宿迁市敏锐把握发展动向,以“钉钉子”精神培育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天合光能是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研发制造企业,公司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光伏行业第一。2022年,为了引进头部企业入驻,宿迁市为其量身制定了“一对一”全流程、“7×24”全天候和“零距离”全方位服务。

  “4月签约、6月开工、12月投产,刷新了行业内单体大规模电池建厂速度的新纪录。”公司运营计划经理李淼对宿迁速度印象深刻。政府搭台、跟踪服务,“保姆式”的高效能激励着企业迅速拉满产能,政企协力朝着新能源千亿产业集聚高地奋蹄疾驰。

  近年来,宿迁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加快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促进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稳居江苏省前列。

  以“含绿量”谋“含金量”。宿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一体谋划、集成推进,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强的双向奔赴。

  点绿成金,民生路上幸福满

  “‘散、乱、小’塘口建成了国际大圆塘,美了乡村不说,还发展起美丽经济,让日子越过越甜!”走进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碧水古亭映成趣,绿树鸟鸣生欢喜,游客市民乐融融,这让当地经营特色民宿的马明强欣喜不已。

  三年前,当地立足大湖资源禀赋,统筹实施环境提升、生态提质行动,建成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如今,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过亿元。新农村的环境靓度和新时代的生活温度深度交织,当地群众眼见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地生根。

  “绿色发展最根本的落脚点是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朱增银感受颇深,近年来当地坚持从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入手,不断抬升生态文明建设高度,以“生态+”理念切实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等各项工作。

  “这个车厘子真是又大又甜!”漫步在宿迁市王官集镇苗圩村四季采摘园,一簇簇缀满枝头的车厘子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他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满是舒适与惬意。

  除了苗圩村的车厘子,花园的酥梨、程庄的西瓜、万林的葡萄、仝李的大蒜、唐圩的甜瓜……也都成了游客们的“心头好”,他们或拍照打卡,或品尝采摘,或观光购买,俨然把这里当成了亲近自然的“诗和远方”。

  环境好了,思路变了,发展的机会也越变越多。王官集镇把“绿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健全、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链条。短短两年,投资1.5亿元的四季采摘园项目和投资3.6亿元的春晓农业科技深加工企业成功投产,投资3.08亿元的蝴蝶兰大世界稳步推进,农家乐、精品酒店、主题民宿相继落成……

  一步一景,美丽环境激发生活甜味,一业一品,绿色生态释放发展活力。

  如今,置身在“华东绿肺”之称的宿迁,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好风景和好生活催生的磅礴动能。宿迁,以绿为笔,正奋力描绘着一个河湖清秀、创新发展、民生富足的“江苏生态大公园”。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8日 11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

  • 中老铁路助推咖啡文旅产业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