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

来源:人民日报2023-08-25 10:15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各地正持续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更多优质鲜活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设施渔业发展有哪些新亮点,今后如何持续升级?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调查。

  推广生态养殖,鱼塘不断升级,好水养出好鱼虾

  早上5点,浙江德清县禹越镇的鱼塘陆续热闹起来。投料机一开,鱼群“挤”到水面。这里是全省最大的黑鱼养殖集聚区,年产量1万多吨。

  设施养鱼,鱼塘很关键。曾经,尾水不规范排放,一度让黑鱼养殖难以为继。在钱塘村,从业30多年的养殖户高福良没少为这事烦心,“过去养殖密度高,投喂的冰鲜鱼,肉吃得多,水浑得快,需要定期换水。”

  “好水才能养好鱼。”禹越镇农办主任黄飞说,为了解决养殖环境污染大、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地不断升级鱼塘设施,推行“生态净养”绿色养殖新技术。

  过去挤挤挨挨的鱼塘变了。禹越镇鱼塘养殖密度从每亩5000尾降低到1800至2000尾,环保型高效膨化饲料替代了部分冰鲜鱼,套养花鲢和鲫鱼,帮助消化残饵。“水质好,黑鱼吃得欢。以前两三年才能养到四五斤,现在一年半就能出塘上市,套养的家鱼也能卖钱。”高福良说。

  尾水怎么处理?作为淡水渔业大县,德清从设施和机制两端着手,因地制宜设计“四(三)池三(两)坝”处理设施,连通各个鱼塘;探索“一个养殖户、一条收集管网(沟渠)、一个终端处理”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每个养殖场专人专管。

  在钱塘村的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水中栽植了伊乐藻、轮叶黑藻等藻类,池畔是一簇簇美人蕉。尾水经过沉淀池后,通过由陶粒、炭片、沙砾组成的三道过滤坝,依次进入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湿地洁水池,处理后的水可以循环利用。

  “从1.0版传统鱼塘到2.0版标准鱼塘,再进阶到3.0版生态美丽鱼塘,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有效破解了渔业发展、农民增收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连勇说。

  在新市镇宋市村,7月下旬收完早稻,紧接茬口撒下虾苗。近年来,全村腾退虾田600多亩,引进浙江荷锄归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

  “跟着公司搞稻虾轮作,有赚头!”养殖户车坤山过去一年养两季虾,多年下来田块水质富营养化,青虾发病率高,收成不太乐观。

  “上半年种稻,下半年养虾,优化了时空和资源配置。”公司负责人张培鑫说,“稻虾轮作”让多出来的养分被水稻吸收,优质稻谷和青虾双收,虾塘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专用管网进水、生态沟渠排尾水,池内杂鱼减少,青虾产量提高10%,饲料消耗减少20%。

  生态为底,不断擦亮设施水产养殖成色。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1265个,面积771万亩,基本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覆盖、养殖尾水循环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全覆盖,配合饲料替代率平均达到84%。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围绕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支持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按照规划,到2030年,将建设完成340个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带动全国池塘标准化改造1700万亩。

  提高养殖效益,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助力水产种业振兴

  位于山东青岛莱西市的青岛七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里,不同规格的养殖池整齐排布,7000多尾墨瑞鳕亲鱼在池中游动。

  “这里最大的种鱼有50多斤!我们的养殖效率是普通池塘养殖的100倍,一亩地可实现百亩地的产出。”公司负责人宫庆礼说。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到2022年养殖水体达1亿多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40%左右。日益完善的现代工厂化养殖设施和产学研融合体系,为优质水产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擦亮水产种业“中国芯”。

  墨瑞鳕营养和经济价值高,但数量稀少,对水质十分敏感。利用工厂化模式,莱西市实现了墨瑞鳕全人工繁育,设施渔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化到了“货架”。宫庆礼说,目前,一个园区内就实现了“产卵—孵化—培育—养成”全周期生产。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池,每年可产出1万斤墨瑞鳕,产值达到50万元。尾水通过管道先后输送到农作物智慧温室、稻田、旱田梯次利用,基本实现水资源全效利用。

  截至目前,我国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83个,其中近10年间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213个,水产新品种培育进展快速。

  在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虎龙杂交斑”是当家品种。“这个品种生长速度更快,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更小,整齐度明显提高。”董事长蔡春有自豪地说,依托现代繁育技术手段和设施,为养殖户提供更优惠的优质种苗,打破了进口依赖。目前,全国60%以上的石斑鱼养殖户都养殖该品种。

  数字化技术与水产种业联动,不仅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还为养殖户提供各项技术支持。“优质种苗质量可追溯,不光长得快、个头大、产量高,喂养、换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连线专家。”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马潭路村养殖户金杰介绍,他的罗氏沼虾种苗,来自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良种扩繁基地。

  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副总经理高强介绍,工厂化育苗车间配备各类先进物联网设备,构建了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及虾管家、虾博士小程序,延长服务半径,实现远程渔技指导、在线诊断,打造产品追溯闭环链条,带动养虾农户累计达3000户,户均增收30%。

  从各地看,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产能高、节水节地、污染排放可控、产品品质稳定,有效契合种业生产和商业化生产需要。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在内陆和沿海水域滩涂养殖优势区,建设152个工厂化集约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带动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1500万立方米。

  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冷链物流设施一条龙,生鲜美味“游”到千家万户

  “拉网——”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东山农场,活蹦乱跳的加州鲈被打捞上岸,进入暂养池。

  “暂养池可以容纳2万多斤鲜鱼。订单一来,我们就联系活鱼运输车装车配送。”武汉锦绣乐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锦峰说,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鲈鱼,客户在手机上头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可以收到活鱼。

  “水产品讲究一个鲜活。”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介绍,结合发展设施渔业,武汉市在生产基地建立前置仓,提前将鲜活水产品起捕后存在暂养池,与驻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活鱼保活设备和器材。目前,全市9个中心城区,从活鱼起水到送至市民小区,已实现两小时内送达。

  水产品加工设施更完善,鱼儿“游”得更远。锦绣乐园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条条鲜鱼经过打鳞、去腮、清洗等一系列加工流程后,真空包装冷冻保鲜。这几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引入流道养殖和水产初加工设备,一小时能处理2000斤。“我们既卖活鱼,也有宰杀好后的锁鲜包装,按不同规格分拣后供应市场,卖得很火。”黄锦峰说。

  去年,公司出产120万斤鲈鱼,全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目前用的是常规冷库,库容1万吨。”随着销量走高,黄锦峰打算明年引入液氮冷冻设备,“虽然每斤冷冻成本要高3毛钱左右,但杀菌冷冻的效率能提升很多,半小时就能冻好出货。”

  “从卖鲜鱼到卖风干产品,价值翻了好几番!”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夏王村胡家湾,德瑶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国刚把一车风干鱼发走。他介绍,合作社养殖的青鱼、武昌鱼,一斤卖7元左右。经过宰杀加工、恒温腌制和风干后,鱼头、中段、鱼尾都能单独销售,一斤卖到20元以上。

  好政策助力设施升级。“针对从事农村水产电商经营活动的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市财政资金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40%,提供最高80万元的奖补。”王文高介绍,补贴主要用于支持渔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水产品处理、水产品暂养及增氧、冷链冷库、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以及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交易等。

  近年来,各地不断拓展和提升渔业全产业链,依托不断完善的产后加工体系,丰富的水产制品变着花样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福建省闽威实业以鲈鱼和大黄鱼为原材料的预制菜口味齐全,各具特色。公司生产部主任郑其锌介绍,根据时下消费需求,公司采用活鱼处理技术,研制出调味鲈鱼、去刺鱼、烤鱼等系列预制菜;研发各类休闲食品,建设现代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生产线10条,可加工3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6亿元。

  水产加工是连接渔业生产和流通的纽带。2022年我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达到2556.13万吨。“水产品加工有助于解决渔业生产季节性与需求常态化之间的矛盾,熨平供给周期性波动,满足居民对水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食物蛋白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子飞说,近年来,水产品加工设备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为水产品加工提供全产业链保障。

  开拓设施养殖新空间,发挥技术和装备优势,建设好“蓝色粮仓”

  走进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四级排灌渠道连接一个个稻田。翻涌的稻浪间,鱼塘星罗棋布,鲤鱼、花鲢在水中畅游。塘边生长着盐碱地的标志性植物——芦苇和黄须菜。

  “我们这里地处滨海区域,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如果不泡田,地里会浮起一层白白的碱花。”农场副场长刘双海说,每年1月引入滦河水,冲洗土体表层盐分,4月中下旬排水耙地。今年3月,曹妃甸区在第五农场开展“异位稻渔综合种养”试点,按照3亩稻田配套1亩池塘的比例,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

  带有盐分的水成了鱼儿的新家,盐碱地变身“鱼米绿洲”。“收集起来的稻田洗盐排碱水排入池塘,养殖鲤鱼和南美白对虾,同时套养草鱼、鲫鱼、梭鱼等适生水产品种。”刘双海说,“这种模式养殖病害少,水产品肉质紧实,市场行情很好。现在鲤鱼已经长到1斤半,南美白对虾也长到每斤30多头了,10月底就能上市。”

  “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为洗盐排碱水提供了绿色出路,为防止土壤返盐返碱提供了可持续方案。通过微生物作用和养殖水产经济动物,降低水体碱度,产出优质蛋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么宗利介绍,经过3年跟踪监测,土壤盐度稳定在1.5克/千克左右,水体碳酸盐碱度下降86.3%。利用这一模式改良滨海型盐碱地,每年对虾亩产量可达500斤,耐盐碱淡水鱼亩产2000斤以上,一亩池塘经济效益超3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优化设施水产养殖空间布局,确保水产品持续供给,还有待开拓新空间。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按照单个池塘10至30亩、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建设60个盐碱地设施渔业养殖场,促进盐碱地有效治理利用。此外,发展深远海集约化养殖,正在成为未来水产品供给重要的增长点。

  福建福州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乘船出海不到15分钟,两座“钢铁岛屿”映入眼帘,“看!这就是我家渔场。”从事海上养殖20多年的卢统锋自豪地说。

  2020年初下水的海上养殖平台,如同一个倒扣的果篮,有4个篮球场大小,养殖水体达到1.5万立方米以上。“现在可以一键实现智慧养殖。”卢统锋按下电动按钮,眼前长达62米的“庞然大物”开始翻转,潜藏在网箱底部的大黄鱼,纷纷跃出水面,“网笼可以翻转,附着在上面的藤壶、海藻等生物被定期晾晒清除,网眼通畅,鱼儿活动、呼吸更自由,水产品品质明显提升!”

  距离养殖平台不足3公里,落户了新一代的绿色智能化渔旅平台,设有50平方米的智慧渔业中心,智慧渔业系统通过自主研发算法,建立评价体系,指导生产及运营。“在我们这里,水温、水体环境、洋流扰动、投料数量等数据都被准确记录,成本控制精确到每一条鱼。”运营总负责人许航说。

  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2022年,全国深远海养殖产量39.3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两成以上。到2030年,我国将建设99个以上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推广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等先进技术与设施装备。

  “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说,从科技创新入手,未来还需要多学科进行品种培育、养殖技术、装备设计与制造联合攻关,重视基础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养殖设施和装备与水产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等的适配性研究,加强智能化和智慧化技术在养殖设施上的研发,实现水产养殖装备跨越式发展。

  记者 郁静娴 刘晓宇 王 沛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抵京

  • 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