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

来源:光明网2023-09-28 10:27

  【环球视野】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自1940年该机构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甚至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7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问题新闻发布会的开幕致辞中警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仍然有可能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避免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立即采取大刀阔斧的气候行动。”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自21世纪以来,有关口述史与气候变化的实践计划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对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维度的认识与理解。近年国际上出版的不少环境口述史作品都重点论及口述史与气候变化问题,例如美国学者蒂比·李(Debbie Lee)和凯瑟琳·纽芳德(Kathryn Newfont)主编的《大地在说话:口述史与环境史交汇处的新声音》。通过关注个人和社区经历,口述史可以弥合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揭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维度,同时也为气候行动提供宝贵的经验智慧与路径选择。总之,面对全球气候危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口述史的多元价值与功能,在气候科学、气候传播、气候正义与气候决策等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气候科学研究的人文视角

  在深化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过程中,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光靠科学数据和模型难以完整地呈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人类社会与气候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是受到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历史因素的塑造。作为一种记录和呈现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经验和见解的重要方法,口述史通过填补科学数据空白或不足来丰富人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多维度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气候科学研究。

  尽管现代气候科学凭借仪器观测、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获得大量关于气候的定量信息,但对于历史气候变化的记录却常常存在空白或不足。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尺度,而人类记录和仪器观测的时间跨度则相对较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记录人们的生活经验、观察和记忆,口述史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尤为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土著社区拥有世代流传的关于气候条件、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实践的丰富传统知识。但是,这些土著和地方知识主要以口头故事、传统仪式等非文字形式得以传承,因而口述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选择。通过记录个人与社区世代相传的故事与记忆,口述史有助于追溯到更远的时间,提供对正式记录保存之前的历史气候变化的信息与见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起的“NOAA之声:口述史档案馆”就是一个旨在收集和分享有关环境、气候、海洋和海岸变化的数字化口述史档案馆,目前保存将近2300份口述史资料。每份口述史都包含了关于气候变化和传统生态知识的重要一手资料,时间跨度从1893年到现在。

  作为捕捉个人化经验的有效手段,口述史为深化气候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视角。通过深入挖掘个人经历,口述史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亲历者与目击者如何经历、感受、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些个人化经验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的真实体验与实际影响,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与复原力。同时,借助口述史,研究人员还可以揭示塑造个人和社区脆弱性、复原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加强气候传播的有效手段

  简单而言,气候传播是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传播有关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与知识,进而教育和动员公众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危机。然而,将这一异常复杂的科学现象与知识传达给广大公众,并唤起他们的意识与激发他们的行动,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基于此,欧洲著名气候传播团队气候宣传工作小组(Climate Outreach)曾指出:“故事——以叙述形式呈现信息——提供了一种建立更加可持续和有意义的科学参与的方式,因为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故事而不是图表和数字来传播信息。”而作为一种叙述与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口述史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现象,所涉数据、图表与模型之抽象,常常让普通公众望而却步。有学者曾警告:“使用全球尺度的数字或长期趋势带来的一个挑战是:它可能会强化这样的看法,即气候问题是一个抽象的技术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口述史则可以通过呈现真实的个人故事和经历,将气候变化相关的抽象概念与定量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与情境,使之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触发情感连接,口述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与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当个人分享他们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时,受众被邀请站到他们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愤怒、恐惧、沮丧和希望。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创造了一种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共鸣,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而当人们通过听取个人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和紧迫感时,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共情上,而是渗透到积极的行动意愿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

  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于改变气候传播模式。传统上,气候专家通常将相关信息与知识单向传递给公众,使得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口述史可以鼓励相关个人和社区通过自主开展气候口述史计划来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进而提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例子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娜·特纳(Hannah Turner)在“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硕士课程中带领学生完成的项目“倾听地球:为未来保存生物的口述史”。学生们采访了该大学9位研究人员,询问他们“最喜欢的生物”以及这些生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通过口述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众多生物正在遭遇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同时也有助于将这些生物的知识传递给今天乃至未来的公众。正是如此,该计划还通过校园实体展览和在线博客等多元方式宣传和发布口述史资料,以增强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虽然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但其影响却极不均衡。正是如此,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正义问题。穷人和边缘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日益严重的气候危害的打击最为严重。……解决气候危机也意味着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那些在决策和行动中最需要被考虑的群体,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妇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社区等,却往往受到忽视。而当我们仔细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时,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这场风暴只是灾难的开始,因为波多黎各和美国政府救援不力而引发一系列次生危机。群岛上的很多居民数月里一直面临电力短缺、饮用水困难、食物匮乏以及医疗服务不足等困境。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社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减轻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基于此,通过分享17位幸存者有关飓风及其长期后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从风暴中幸存下来:来自波多黎各的声音》一书尝试将口述史作为解析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的一种手段。该书呈现了一种多声部的灾难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灾失败以及受到这些失败影响的群体。

  概括而言,作为放大边缘化声音的重要手段,通过揭示气候不公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与挑战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口述史有助于促进气候正义。首先,口述史可以追踪西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等如何导致全球气候影响的不平等分布。这些故事揭示了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后果之间的联系,阐明了造成气候不公正的系统性力量与根源。其次,口述史赋予那些遭受气候变化不成比例影响的边缘化群体以能动性。通过口述史挖掘和记录边缘化群体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独特知识体系与应对策略,有助于凸显他们在塑造自身命运和应对气候挑战方面的努力。

  气候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气候决策需要基于准确的科学研究、全面的信息来源与积极的公众参与,以确保采取的政策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人类经验和见解的方法,在为气候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就一直在记录世界上历史和当代的传统生态知识,因为这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帮助科学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资源。而口述史则被视为是从土著人民那里收集这种迄今没有文字记录的资料的主要方法。作为一个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建立的专业气候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开始就强调利用口述史来挖掘和记录世界各地的土著或地方知识,进而帮助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战略。正如有学者所说:“他们的详细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面临的限制之一是如何在地方层面上确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是只有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才能感知到的东西。他们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东西了如指掌,能够察觉到气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物种数量的减少。”在《应用地方知识:口述史对澳大利亚坎耶培拉盆地湿地修复的贡献》一文中,作者通过采访9位当地居民和11位自然资源管理者,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有关坎耶培拉盆地过去60年来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分布变化、珍稀濒危动物观察以及过去管理成功经验的丰富信息。这些口述史不仅被用于指导坎耶培拉盆地的生态研究和开发替代性管理方案,而且有助于阐明当地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与关切点,这些对于健全的环境决策至关重要。

  概括而言,口述史能够深入挖掘、记录与分享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通过收集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个人和社区的应对策略与利益诉求,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帮助制定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包容性、公平性与前瞻性的气候政策。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问题,它正逐渐威胁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人类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缓其影响并适应其变化。随着口述史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认可,研究者、决策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努力探索最佳做法和维持最优标准,进而确保与促进口述史的潜力与价值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总之,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合力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过程中,口述史将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作者:杨祥银,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