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可能是今天的‘哪吒’头盔选得好,就像哪吒一样踩着风火轮,脚下生风,骑得更快了。”赛后,鲍珊菊开心地说。谈及巴黎奥运会的目标,鲍珊菊言语铿锵:“全力以赴,夺金!”
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是中国队传统优势项目,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与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队连续收获该项赛事金牌。随着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钟天使退役,鲍珊菊成为中国女子场地自行车项目领军人物,一系列挑战也接踵而至。
伤病和恢复是最直接的问题。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主任赵鹏带领团队进驻场地自行车国家队,主教练的诉求直截了当,希望实实在在解决队员们的伤病和恢复问题,把第三道的成绩提上去。
东京奥运周期结束后,国际自行车联盟对女子团体竞速项目进行了改革,由2人出战2圈改为3人出战3圈。我国有世界上最好的1道选手,也有优秀的2道选手,但3道选手在国际赛事中略逊一筹。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赵鹏团队从伤病和恢复破题,开始了全方位保障队员科学训练工作。
“我们成立康复、恢复、体能、营养、监控、心理、减阻7个小组,彼此之间协同配合,保障队员远离伤病困扰,提升恢复再生能力,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赵鹏告诉记者,运动员伤病的特点与普通损伤不同。“临床患者更多的是退行性病变,而运动员更多是因过度使用肌体导致的损伤。这就需要在训练结束后,立即进行恢复,将丢失的能量和营养补回来。”
中国自行车队的体育科技医疗保障车是个可移动的“城堡”,用于身体康复和体能恢复的多项设备一应俱全。运动员在训练结束后会来到这里,在1个小时内完成身体恢复和专项治疗。“我们将电容电阻和高能激光组合在一起,为运动员缓解膝、腰疼痛;通过冷疗、超低温让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状态;通过肌骨超声看清运动员肌肉和筋膜中的具体变化,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诊疗……在这辆集约化的保障车上,我们将恢复体系和康复体系结合起来,用科技手段为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护航。”赵鹏说。
场地自行车是一项追求极限速度的运动,骑行最快时速超过80千米。但近7千克的场地自行车,不能使用活飞轮、变速器和刹车装置,全靠车手掌控。所以,在场地自行车赛场上,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以毫秒计算,而训练也需要精准的计时系统。
“目前,我们已经把电子计时系统做了起来,完全对标国际赛事,只要自行车启动,时间瞬时就能显示。今后,再辅助可穿戴设备,这些科技装备的应用将对运动员科学训练,尤其是提升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的3道成绩发挥重要作用。”赵鹏说。(何 亮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