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

来源:人民日报2023-11-27 09:44

  刘嘉麒在为科普视频拍摄做准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王渝生在录制科普视频。受访者供图

  汪品先在录制科普视频。刘志伟摄

  金涌参加知识节目《院士开讲》。项智豪摄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科普工作,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图为近日在安徽省“合肥科普游”活动现场,少年儿童在合肥经济学院体验虚拟现实设备、学习人工智能绘画。

  骆先洋摄(影像中国)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展现更多新模式、新形式、新手段。近年来,多位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他们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深受年轻人喜爱。

  这些老科学家为何会选择拥抱网络、面对镜头,为万千网友带来精彩纷呈、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汲取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让我们听听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编 者

  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

  引导更多人爱上科学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刘嘉麒,希望你们对地球科学感兴趣。”2021年11月,年逾8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开始在互联网上从事科普传播。

  在科普视频里,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刘嘉麒将火山地质的知识娓娓道来。不少人刚看完开场白就喜欢上他,在弹幕区里叫他“火山爷爷”。两年时间里,刘嘉麒陆续在网站上更新了100多条短视频,很多都与火山有关,比如《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火山浑身都是宝,人类的力量可以挖空火山吗》《火山里“长出”的地下森林在哪里》等,既生动又有趣。每条视频的进度条块也被设计成喷着烈焰、淌着岩浆的小火山。

  刘嘉麒一直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家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科学普及中作出贡献。多年来,他自己也一直站在科普事业的一线,每年他都要利用业余时间到全国各地做科普报告。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普及是把科研成果讲给公众,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在刘嘉麒看来,“科研和科普相辅相成。如果放弃了科学普及的空间,还会给伪科学留出空间。”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刘嘉麒说:“科普不光要内容丰富,形式也得丰富,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准备讲稿、制作幻灯片……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每次刘嘉麒都是亲力亲为。

  在科普中,刘嘉麒还常常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他觉得,人的一生应该吃点苦,“我吃过苦,所以生命力比较顽强。”

  视频里,刘嘉麒将自己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吃过的苦,都变成了有滋有味的故事,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收获人生道理。比如,他笑眯眯地讲述自己在西昆仑山考察时,瘦到皮带都能多勒进去两格,“想减肥的可以来学地质,强身健体。”他也乐呵呵地调侃自己去南极考察时,因为晕船“从头吐到尾,就差肠子没吐出来”。

  刘嘉麒说,他会继续和更多的年轻网友分享有趣的火山知识和地球科学进展,引导更多的人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

  做科普要善于讲故事

  本报记者 刘诗瑶

  “情深似海,海有多深?”“深海压强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打开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某视频网站主页,一个个生动的短视频引人关注。

  “海洋太有意思啦”“这说话太有气质了”……视频播放弹幕区中的大量评论,表达着观众的喜爱,体现着这块科普小天地的吸引力和热度。汪品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海洋科学知识。他播放最多的一期视频《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秘密》,播放量已经超过了400万。

  汪品先今年87岁高龄,曾在82岁时3次随深潜器深潜南海,最大深度达1400米。除了在海洋科研领域的贡献,如今他也以另外一个身份活跃在人们视野中——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科普达人”,他在某视频网站做科普仅仅两年,就收获“粉丝”近180万。

  为什么要致力科普?

  汪品先这么理解:“地球系统科学有很强的趣味性,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比如深海,就是科普的绝佳领域之一。”

  他认为,科普不光是服务大众,对科学家自身也有益。比如,地球系统科学具有跨学科特点,科学家本身就需要跨学科交流,有天然的科普需求。“我要懂你的学科,你要懂我的学科,要彼此了解,那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迅速成为科普“网红”,汪品先认为有赖于自己找到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讲故事。“在学校里讲课,一堂课只有几十、几百个学生听讲,在互联网平台上,经常有几万、几十万个观众。”汪品先说,他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可以帮到更多的年轻人。

  把科普故事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心血,汪品先每次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教学、科研和科普可以无缝连接。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知识。因为吃透了自己的研究,就能够运用自如。”

  不仅推出科普短视频,汪品先还积极参与各类科普讲座和论坛,在同济大学开设通识课,并出版了《深海浅说》《科坛趣话》《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等科普书籍,深受读者欢迎。

  “科学家要和大家一起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汪品先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今年5月,在视频网站上,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的一个科普视频火出了“圈”,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万。视频里,王渝生坐在一棵大树下,从科学的层面讲述人体衰老的原因,之后再话题一转,说变老没那么容易,保持年轻状态应该怎么做……

  看到传播效果那么好,王渝生更加坚信,科普一定要深入浅出,考虑年轻人的接受习惯。

  80岁的王渝生自称“科普老顽童”,通过视频网站平台,他与年轻人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也聊伽利略、牛顿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作为我国首位科学史专业博士,读硕士研究生时,王渝生就发表过科普文章。到中国科技馆工作后,他对科普和科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王渝生看来,让孩子从拥有好奇心到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中间的道路很漫长,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而这正是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与青少年打交道,给孩子们谈科普,他越发感到:“科普不是小儿科,而是一门大学问。”

  移动互联网兴起时,王渝生已近70岁,为借助网络平台更好传播科学知识,他学会了使用微信、上短视频平台。一场线上科普活动,有时观看人数达到几十万,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新的科普传播途径的影响力。

  “互联网传播更广泛、更深入,将科学知识向亿万群众普及成了可能。”和青少年在一起,王渝生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青春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这也是他自称“科普老顽童”的由来。

  外出作科普报告,王渝生总会在幻灯片上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便于同青少年交流。“我希望能为国家科普事业发展再贡献一些力量。”他说。

  化学工程专家金涌院士

  科学普及就是“播种”

  本报记者 谷业凯

  能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塑料”是怎么研制出来的?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入驻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几十条短视频。从可控核聚变到石墨烯,从能源转型到循环经济,他把深奥的科学原理与日常所见的现象融会贯通,展现出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金涌是我国化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高速流态化、清洁化工工艺、粉体技术等。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

  “学习和创造有很大不同。10多年前,学校的学术活动节邀请我作报告,我想到的题目就是‘如何培养科技创新思维’。”金涌回忆。当时,这场报告取得了热烈反响,让金涌意识到自己抓到了一个真问题。此后,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把创新与发明的大师轶事、自己对创新的理解领悟等,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

  金涌做科普的另一富矿,是自己从事的化学工程领域。

  金涌说:“老百姓的衣食住用行,都离不开化工;高端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化工。”

  于是,金涌联合多位院士、几十位高校院所的专家,耗时6年,组织制作系列科普视频《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通过讲述前沿的化学化工科技成果,让社会公众了解化学化工知识。

  在科普视频制作过程中,金涌带着大家动手撰写脚本。如果内容不够通俗易懂,就反复修改打磨。拍摄时为了实现对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具象化,金涌带领团队与艺术工作者们协作,通过动画制作、演员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金涌看来,科普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能够更早地识别、发现创新人才,二是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的发展,三是让伪科学失去“市场”。金涌也常将科普比作“播种”:“有人说我拍的片子小孩可能不太懂,但现在我们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科学普及就是‘播种’。”

  已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下来的金涌,继续为科普事业发光发热。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他积极利用新的平台来进行科普工作。“我们应该用新的技术去传播知识。”

  “一个人对科学的兴趣往往源于热爱,而热爱的前提是要产生‘共鸣’。我一直从事科研,深刻理解这个‘共鸣’对于创新的意义与价值。”金涌说,“做科普和教书育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教书育人是基础性、系统性、渐进性的,而科普要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它们都是一个人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延伸阅读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9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离退休研究员组成,也有高等院校、解放军和国家各部委的教授和资深专家参加。演讲团成立20多年来,足迹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78个市、县。截至2022年12月,演讲团已演讲超过3.63万场,听众约1321万人次。

  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倡议,61名科学家联名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其中包括45位两院院士。20多年来,先后有800多位科学家出任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导师,用一双双“大手”,引领着青少年走进科学的大门。(吴月辉 喻思南  谷业凯)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