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来源:光明网2023-12-01 16:56

  2022年底,ChatGPT发布,开启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时代。包括期刊出版业在内,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开始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自去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期刊出版界接连举办,足见期刊产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关注。

  11月29日下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组织的“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前沿探讨在江苏南京举办。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报告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核心技术,就人工智能的发展沿革、人工智能在学术交流和学术平台中的应用等主题进行分享。

  智能革新,重塑科技期刊出版格局

  南京大学计算机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窦万春从智能的溯源与技术本质谈起,解释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其发展历程。从“盲人摸象”到雷达,再到预警机,最后发展出卫星,人们通过技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可以认为是局部放大并超越人的原生智能,这是一类技术的体现模式”窦万春介绍。

  人类的脑容量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只增长了三倍左右,而人工智能所依托的神经网络模型参数正在以年均10倍的速度增加。对于这种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人类应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它提升人类认知能力的优势,也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好准备,像人工智能应用于科技期刊后产生的真实性、版权归属等问题,都需要及时从法律和社会伦理的角度进行规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定要和谐”窦万春说。

  “把一些文章输进去,发现机器反馈的结果和人的反馈结果,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基本上一致了”,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薛德军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期刊审稿方面的优秀表现。未来,审稿人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另外,优秀的科技论文通过人工智能翻译后向国外传播,可以做到“弯道超车”或降维,这对于科技期刊的对外出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最新的GPT生产能力,大概14天就可以把从古登堡时代到现在整个的人类书籍内容量生产出来,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曹颖提出设问:在出版领域,人类会不会被GPT取代?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GPT可能跟互联网、电子书和亚马逊一样,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更大的机会”,曹颖表示。在选题策划、三审三校、后期推广等流程上,人工智能都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深入整个期刊的工作流程当中,鉴别力或许将会成为优秀编辑的核心能力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可能给出版行业带来的转向,要提高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拥抱变化,顺时施宜。

  智能驱动,新工具介入学术生产流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分享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他介绍,经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于数据处理、文献阅读、论文润色、审稿校对等方面都有所帮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把人工智能视为前沿产业,正积极把握趋势,联合科大讯飞推出星火科研助手。星火科研助手拥有辅助做文献综述的“成果调研”功能,使用问答方式拆解论文的“论文研读”功能,能够翻译和润色的“学术写作”功能,目前已在科学院内部推广开来。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驱动科技期刊产业变革?

  图片由文心一格生成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介绍了一种利用科学大模型降低科技期刊门槛,让文献从科研群体走向泛科技群体的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之一是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和人类交互,在科技期刊领域里,传统的检索较为专业和复杂,依赖于行业专家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得到应用后,可以把行业专家以前用过的一些检索式、成形的知识图谱等导入到大模型中,让大模型学习相关能力,自动生成检索式,从而降低科技期刊检索与分析的难度,方便更多用户使用。

  刘德兵还提出了“科研智能体”的概念。“科研智能体”是指将科研领域里的自研工具同大模型的能力相结合,服务于现有的科研工作。这种大模型和工具软件的自由“扦插”可以提升人工智能的效力,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完成用户的学术需求。“它可以把我们现有的各种工具软件,包括知识图谱、检索系统等,一起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直接生成用户想要的答案”刘德兵说。(李欣哲)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