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学毕业生“进厂打工”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大学毕业生“进厂打工”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来源:光明网2024-01-15 15:04

  23岁的“00后”女生李琪毕业于井冈山大学统计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李琪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考公”“考研”或谋得一份办公室的白领职位,而是选择“进厂打工”——投身于工厂一线生产最前端,在联想天津工厂从事部件组装、联调测试、异常处理、人员协调等工作。在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们询问李琪,为什么一毕业就选择制造行业?小姑娘也很实在,表示快毕业的时候,另一个去了家乡化工厂的室友告诉自己,要把思路打开一些,不一定要当白领,工厂机会同样很多,于是就选择了制造业的工厂。今天,李琪从任职之初的小白,飞速成长为生产组长,带领整个团队在制造行业锐意拓展,自己也在向全能型人才发展。

  “进厂打工”正在被“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与新“紫领”(Purple Collar)群体重新定义。一方面,李琪所选择的“进厂”并非传统制造行业,而是近年来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人、机、物深度互联的“智能制造”行业——其以智能工厂为载体,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物理系统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继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并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李琪所选择的“打工”亦非传统的重体力劳动,其职业特征代表了近年来涌现的新“紫领”群体——他们既熟悉整体业务流程又了解相应技术理论,属于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李琪“进厂打工”的故事只是“智能制造”时代下新“紫领”群体的一个缩影。更多具备新“紫领”特征的求职者正在涌入“智能制造”行业。根据招聘求职平台的大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制造在就业市场上热度持续上升,毕业生求职简历比2022年同期增长303.12%。在“智能制造”所囊括的工业自动化行业,跨行业求职者16至25岁的比例从2020年的21%提升到2023年的31%,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从5.9%提升到25.2%。

  为何“智能制造”行业会受到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青睐?综合考量时代转型、市场结构、群体心态、工作过程等因素,笔者将上述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三个方面:岗位本身的独特吸引力,“00后”就业群体更主动拥抱新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客观环境与主观体验。

  其一,从用人市场来看,传统就业岗位的吸引力正在被“智能制造”所替代。近年来,伴随着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国内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使得毕业生求职面临更大压力。其中,传统行业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近年来“考编”“考研”“考证”等热度飙升便是体现。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2024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报名人数303.3万人,平均录取比例77:1,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的143.7万人和平均录取比例60:1。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向好,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具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则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丰厚的薪金待遇。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智能制造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新能源行业同比增速97.6%。从工作待遇来看,智能制造行业也能够为青年求职者提供一份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2022年智能制造行业招聘平均年薪为31.14 万元,比2022年整体秋招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13.97万元高出一倍以上。智能制造行业内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算法工程师,招聘平均年薪为34.11万元。“智能制造”的新岗位,为青年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工资体面且具有上升空间的新选择。

  其二,从就业群体来看,“00后”求职者更主动接受新事物,教育背景更好,学习能力更强。“00后”正在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主力,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相重叠,一方面享受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则经历了持续快速的社会变迁,这使得他们具有与以往群体不同的就业特质:一是“00后”对新事物、新业态、新职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愿意主动拥抱新行业;二是“00后”更为开放、包容、多元,较少受到刻板印象(如传统印象中对于“产业工人”“进厂打工”的想象)的束缚,更愿意投身于新的行业;三是“00后”更符合“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需要——他们有能力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将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相结合,将产品的前端开发、生产部署、落地应用与跟踪服务相结合。

  其三,具体到新的行业与新的就业群体,“智能制造”行业为“00后”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与主观体验。

  首先是在工作环境方面,“智能制造”行业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与传统制造业截然不同。“智能制造”行业与传统制造业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工作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强度。传统产业工人需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智能制造”行业则以智能机器取代传统劳动,并探索“人机结合”的动态边界。在工作环境中,“智能制造”行业更多结合了现代服务业与智能化的元素,工作场所不仅与既往传统制造业较为粗放的环境不同,且兼具了人性化的生活服务与智能化的互动体验;如工作场所中的咖啡厅、公共空间、智能体验区等。

  其次,在主观体验方面,“智能制造”行业更关注个体综合能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00后”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更多家人的关注,继而形成了更强的自我意识,这使得他们从求职到工作都更加注重自我的主观体验,更加开放地去表达工作过程中不如意——近年来网友笑谈的“‘00’后整顿职场”便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一方面,“智能制造”行业更重视个体工作综合能力的展现。“智能制造”行业兼具“动手+动脑”以及跨领域、跨专业等特质,这使得“00后”从业者一方面可以身处一线生产现场,直接接触具象的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需要掌握并应用更为多元的专业知识,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这种跨领域、复合型的知识储备,这更符合“00后”新“紫领”群体的自身特质。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行业更重视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展现。“00后”群体成长于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以及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继而衍发出生活中的“不安全感”。这使得“00后”求职者更容易产生“悬浮”感,也更重视个人的自我定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智能制造”行业与既往制造业流水线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重构了既往的劳动过程。既往流水线作业强调精细化分工,每个劳动者仅关注其所负责的阶段性工作内容,很难对生产过程整体进行把握——这使得传统流水线上的工人容易“去技术化”继而成为流水线与资本的附庸。而“智能制造”的相关工作涉及生产环节的全流程,包括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智能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得从业者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展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工作,成为一个真实且全面发展的人。

  今天,更多的企业已经着手培养符合“智能制造”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前文中李琪所在的工厂,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培训计划,李琪就是联想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紫领工程”的一员。面向李琪这样的应届生,工厂为新员工提供异地工厂一线实操等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培训,和多部门、全流程、人性化的职业体验,不仅培育了大批符合“智能制造”行业需要的高端复合型“紫领”人才,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总的来说,“智能制造”行业为青年群体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新“紫领”群体提供了一个实现自身跨领域、全流程能力成长的广阔空间。未来,有必要通过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企业人才制度改革、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创建定制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以提升年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数字化创新能力,赋能制造业升级下的数字化创新人才),以培养、鼓励更多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紫领”群体进入智能制造行业。

  作者: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

  • 习近平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