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年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倍,成本下降80%以上,我国电池产量占全球近70%,但也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内卷现状。2023年锂离子电池价格腰斩,盈利的动力电池企业只有两三家。当前行业需要提质增效,用创新技术穿越周期。”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暨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分享了对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判断。在他看来,当前超级快充、低温续航,体积能量密度等新需求虽有技术方案,但也面临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挑战。我国需要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
“为什么要搞全固态电池?因为全固态电池具有技术颠覆的性能潜力。”欧阳明高解释说,全固态电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温度适应性广、材料选择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它成为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
如何研发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材料,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急需产学研各方、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以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研究突破。为此,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应运而生。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定位三个方向:科研服务平台、基础研发平台、产业协作平台。”欧阳明高解释说,平台第一项任务就是科研服务,通过搭建平台进行交流,统一全行业认识;第二是做基础研发,因为现在还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并不完全清楚,需要学者从理论上解释相关问题,企业来开发技术;第三是产业协作,对全固态电池来讲,要重新建立产业链,包括新的工艺、新的装备、新的供应链等,需要产业协同来完成。(记者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