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CHIMA 2024|智启中国IT,共话医疗信创未来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CHIMA 2024|智启中国IT,共话医疗信创未来

来源:光明网2024-05-22 10:10

  5月17-19日,第28届学术年会——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 2024)在玄武湖畔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用信息技术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主管部门领导、医院管理者、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针对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从政策、实践、学术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了分享,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信服在本次大会中,以“智启中国IT 共话医疗信创未来”为主题举行了分论坛,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杂志社社长王才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业务发展部信发室主任王郁、江苏省中医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寇建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朱洪涛、上海仁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郑涛、深信服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袁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会议由南京市鼓楼医院信息管理处主任鲍瀛主持,并由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主任、书记殷伟东做会议总结。

  围绕医院信创升级,多位大型三甲医院信息化专家在会议现场分享了医院信创数据中心、存储、终端的前沿建设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寇建秋的发言主题为《智慧医院国产化转型路径规划与实践》,重点分享了江苏省中医院数据中心信创升级的探索经验。2023年年底,江苏省中医院开始尝试使用国产超融合,并将LIS应用系统通过4节点C86+3节点ARM架构进行承载,C86集群采用延伸集群方案。面对信创升级趋势,医院延续超融合技术栈,国产超融合架构一方面能够满足信创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求,另一方面也能纳管不同类型的信创设备,降低未来信创升级的投入成本。

  上海仁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郑涛的发言主题为《医疗影像数据智慧存储的应用实践》,分享了医院将近20年存储的发展和变革。信创升级趋势下,对于医院数据的存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对传统存储性能受限、纵向扩展性差、数据可靠性不足等问题时,仁济医院通过不断实践,存储架构已演变成分布式存储。郑主任介绍,仁济医院基于之前的存储架构,做了在线、近线和备份的区分,并在仁济东院区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存储的院内影像数据备份。后续规划在仁济医院南院搭建同一套分布式存储,能够实现异地对东院区的数据进行远程复制,并且当主院区存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接管医院的数据访问业务,尽可能减少因为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朱洪涛的发言主题为《医院终端信创规划》,他认为,桌面云架构在信创环境下具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桌面云架构在后端可兼容更多类型的信创服务器、操作系统。另外可打造“双模架构”的桌面云模式,通过在云端发布信创、Windows双桌面,医院可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对应的系统接入进行正常的业务办公。此外,桌面云架构具有资源集中、管理集中的特性,所以安全性、灵活性、运维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也能有效降低终端信创升级的难度。

  深信服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袁林以《顺势而为 乘云而上》为主题,分享了信创趋势下的新一代医院数据中心建设思路。袁林认为,医院信创升级过程中,首先要构建先进的IT架构,实现信创环境下和常规架构一致的云平台功能体验。并且强调“数据中心的建设不是为了信创而信创,而是在满足医疗机构未来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去实现信创的升级”。另外,随着信创建设蓬勃发展,与之相匹配的IT硬件能力也同样重要,所以深信服致力于在网络、计算、存储等多方面,去保障信创环境下业务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袁林介绍,深信服依托超融合技术,将ARM与X86两种架构体系深度融合,屏蔽异构CPU带来的功能差异,以软件技术跨越硬件不同架构间的兼容阻碍,保障在信创与常规模式下效果、体验和性能上的统一——不妥协功能、不妥协质量、不锁定硬件,帮助用户完成业务的平滑过渡。同时,利用混沌工程理念,通过大量的故障注入模型,系统的验证了平台的稳定性,能够保障核心业务的稳定承载。在性能上,从计算、网络、存储等方面进行了调优,综合性能提升30%以上。(科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