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之父的筑梦人生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之父的筑梦人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9 04:55

  作者:李立伟(湖南广播电视台二级文学编辑)

  前不久,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播出。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作品分为“发现稻种”“磨难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四集,串联起袁隆平从幼年、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科研突破的几个重要节点,表现袁隆平追寻理想的过程。袁隆平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禾下乘凉梦》选取袁隆平重要科研突破的发生地为故事背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他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在他的家乡江西省德安县,参与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的建设研究;在海南把研究成果开放共享,使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还逐渐推广到海外,造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袁隆平用实际行动让研究深深扎根土地,将成果转化为一粒粒香甜饱满的粮食。创作者抓住人物这种勇攀高峰、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精神特质,将其转化成感人质朴的故事。

  袁隆平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科学家。《禾下乘凉梦》带我们走入这位为人熟知的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他是一个有快乐童年的孩子,一个被母亲的爱包围的儿子,也是被妻子关怀支持的丈夫。“人就像种子,你要做一粒好种子。”年少时,餐桌旁,母亲简单的话语给袁隆平心中种下求知奋进的种子,为他后来下定决心让粮食增产、让百姓吃饱饭埋下伏笔。剧中还塑造了邓则的科学家妻子形象。她不仅在袁隆平面临科研挫折和外界质疑时,给予坚定的情感支持,帮他渡过难关,还积极参与到袁隆平的科研工作中。比如,她在农技站图书室查资料,帮袁隆平收集有关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文献,为他的研究提供宝贵信息。家人的支持激励为袁隆平提供强大动力,使他走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最终取得研究重大突破。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让科学家的形象更饱满鲜活、真实立体。

  袁隆平这个人物的声音和形象长期以来在各类视听作品中高频次出现,为人熟知。而本剧所有旁白均采用袁隆平第一人称口述,加上袁隆平作为主角在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比重,要在没有影像辅助的情况下,让听众仅凭听觉就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在大脑中建构出想象的画面,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主创团队在反复研究袁隆平的音像资料后,捕捉到袁隆平声音厚重中微微沙哑,带浓厚湖南口音的特点,并据此在全国展开漫长的寻找、筛选、试音,最终挑选出了音色相似的声音。该演员通过收看收听大量关于袁隆平的影音资料,认真学习模仿塑造,加上录音技术的反复调整磨合,最终呈现出一种声音上的“神似”。本剧播出后,不少听众特意留言表达对作品声音塑造的肯定。根据剧情中展现袁隆平在全国各地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本剧还以具有地域风情的音效和地方音乐渲染不同地方的场景,用生活化的表达、口语化的台词,让听众跟着剧情迅速实现“场景沉浸”,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穿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共同经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袁老同悲喜、共奋进。

  粮食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禾下乘凉梦》既是向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切致敬,也是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的时代课题的热切回应。正如本剧结尾部分袁隆平角色独白中所说,“收获是金黄的,喜悦是金黄的,我那禾下乘凉、杂交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在新时代金灿灿的稻田里面正馥郁飘香……”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9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