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来源:光明网2024-06-05 19:25

  光明网6月5日讯 今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包括:我国水质基准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全球极端野火生消机制与气候环境效应、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大气活性氮国产化高精度在线分析仪研制及应用、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钢铁行业重点工序烟气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新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

  在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涂瑞和分别致辞。联合体副主席、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情况,他指出,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今年的十大进展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水、气、土壤、固废、海洋等,也包括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决策研究等。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等10位专家介绍了十大进展的具体内容。

  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3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今年是连续第5年开展。2023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会议由联合体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支持举办。会议由联合体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主持。发布会同步在光明网、科普中国APP、光明网微博、微信视频号、百度、知乎进行直播。

  资料显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战钊)

  附: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介绍

  一、我国水质基准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

  水质基准是制修订水环境标准、实施差异化管理及进行风险防控的科学依据,是国家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石、尺度与根本。项目以“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管理与应用实践”为主线,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质基准理论方法学,突破了水质基准制定和基础数据获取系列关键技术,成果上升为系列国家标准并首次发布水质基准阈值,形成环境基准管理基本制度并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环境管理和政策标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全球极端野火生消机制与气候环境效应

  项目团队通过自主研制全球野火排放近实时量化追踪系统,厘清了全球野火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格局,揭示了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野火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项目揭示了野火在天气尺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复杂理化机制与关键控制过程,发现极端野火排放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可显著增强全球不同沿海地区极端野火事件。指出北极加速变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极端野火可能持续增加,削弱碳汇功能并加剧全球变暖,形成气候变化-野火碳排放正反馈。

  三、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

  如何融入植物功能性状准确预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异,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发展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二维特征”并引入了经典“发动机功率输出模式”,原创性地建立了基于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生产力预测理论框架(TBP),多项案例研究从样地-区域-全球尺度、从单性状-生产力和多种性状-生态系统多功能等不同角度,均证明了新理论框架的高预测能力和科学性。TBP以群落功能性状为核心,开拓了“光量子传递模式”和“分层光能利用率模式”外的第三种生产力预测模式,具有能整合多源数据与高新遥感数据的能力,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为新一代生态机理过程模型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四、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

  长江模拟器是指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相耦合而研发的流域模拟系统及科学装置。长江流域模拟器强调长江上、中、下游以及湖库-岸线-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强调长江洪水防御、水力发电与水生生物保护等的联合调度,强调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监测—模拟—评估—预警—决策—调控”一体化功能。长江模拟器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三峡集团、重庆市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等国家部委和政府部门。长江模拟器研发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五、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

  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是造成沿海地区和港口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高翔院士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攻克了船舶尾气高效净化、高效碳减排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船舶碳污高效协同治理技术系统,排放指标显著优于国际海事组织法规要求。成果获中、美、英等全球九大船级社认证,2023年以来在瑞士地中海、加拿大塞斯班等国际知名航运公司的496艘船舶上实现规模化推广,推动了船舶清洁低碳技术发展,为实现我国成为世界船舶制造强国和绿色航运强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六、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

  针对废弃物腐解碳转化慢与还田效率低的瓶颈,构建农林废弃物绿色循环“三碳”技术模式。

  创建了废弃物“微环境调控法”定向保碳腐解技术,还田土壤定量增碳培肥技术,区域适配型农田耦合生态低碳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成为农业农村部退化耕地治理主推模式,成果在密云水源保护区建立示范工程,使密云黑山寺村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技术模式得到18届水资源大会澜湄国家专家高度评价,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相关部门采纳。

  七、大气活性氮国产化高精度在线分析仪研制及应用

  活性氮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是PM2.5和O3形成的关键驱动力。然而,目前我国大气活性氮测量仪主要依赖进口且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为此,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CH3C(O)OONO2(PAN)、NOx、HONO和NO3/N2O5在线分析仪,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指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或部分优于国际同类分析仪水平;基于上述仪器,探明了我国典型城市、农村及高原地区大气活性氮的浓度水平、未知来源及其环境影响, 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八、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

  高效推进生态修复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贺强团队围绕植被修复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食物链多营养级动物对植被及其生态功能恢复的调控作用,构建了基于食物链的植被修复增效方案。研究成果于2023年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Science等期刊,推动了植被修复从侧重环境胁迫治理、树种/草种选育向整合食物链等关键生态系统过程的综合调控拓展,可为国家生态修复的综合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九、钢铁行业重点工序烟气多功能耦合超低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

  钢铁行业面临高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其绿色发展的关键。研究团队攻克了常规减排技术简单叠加带来的能耗高、能效低、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发了适用于钢铁行业复杂烟气的污染物深度净化、能源高效利用与副产物资源化的多功能耦合体系,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研究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大幅降低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高效绿色防控新技术装备及工程应用

  当前我国陆海水域藻华与微小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亿元。本项目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羟基自由基(•OH)生成理论、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原始创新成果,创建了•OH高效绿色防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流域藻华、海水养殖动物寄生虫病和海洋赤潮灾害防控的工程科技创新,在福建省九龙江流域-近岸海域和天津市海河流域-近岸海域工程应用,大幅减少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到台湾海峡和渤海海域,为我国“陆海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会谈

  • 2024年北京中考开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
2024-06-20 10:39
记者6月19日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研发设计、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近日完工交付。
2024-06-20 10:38
“这些金属电极就是‘探测器’,布设电极后,就可以给堤坝做‘CT’。”将电缆接到不远处的黄色设备上,不一会儿工夫,反映堤坝内部结构的电阻率曲线就在屏幕中显现出来。
2024-06-20 10:37
广州黄埔区,已聚集有低空产业链企业51家,这些企业正通过科研与产品创新推动更多“低空经济+”场景落地,让市民切身体会到低空经济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2024-06-20 10:36
当前,全国各地进一步学习领会大食物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深入树立、践行大食物观中,科学传播应发挥重要作用,精准阐释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024-06-20 10:34
为了解类星体在再电离时代所扮演的确切角色,天文学家一直在寻找和分析遥远的类星体。
2024-06-19 10:05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罗根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多核钛氢化物介导的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06-19 10:03
世上是否存在“无摩擦”的冰?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王恩哥院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答案。
2024-06-19 05:20
18日,国家卫健委就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
2024-06-19 05: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