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中部地区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本期带您走近中部地区四家制造业企业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听他们分享矢志技术攻关,助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生动故事。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安徽合肥,观众在世界制造业大会参观。新华社发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在山西太原一家智能产业园区里,工作人员对一款新能源动力液压挖掘机产品进行检测。新华社发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湖南浏阳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测试电子烟花设备。新华社发

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江西鹰潭一家新材料公司的技术工人在生产线上巡检设备。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向“高”攀登,勇闯技术“无人区”

  讲述人: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延斌

  回想我们中联重科在研发以碳纤维材料为核心的全新泵车过程中,始终在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工程机械作为包含臂架、支腿、车架等结构部件的作业装备,其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轻量化水平是衡量装备性能的关键指标。但是,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重量往往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以高强钢为代表的传统金属材料,在设计与制造方面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想要进一步突破,需要从新材料角度寻找技术突破口。

  怀揣着用全新材料打造全新装备的梦想,我和团队把目光瞄准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架技术。

  碳纤维丝束像头发丝一样纤细,要想将它编织成粗壮刚强的轻质臂架,绝非易事。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开始探索试验阶段,虽然我们制定了很好的方案,但做出来的样品进到试验台,却连预期目标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有专家说,既要把性能做好,又要把重量做轻,没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可我们研发团队偏不信邪,我们认真总结失败原因,反复论证设计方案,没日没夜地往返于办公室、试验场和工地,经过上百万次试验验证,终于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架设计与试验数据库,以精准的计算,找到了全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方法。

  有了可行的结构设计方案,我们又创新开发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式一体制造成型工艺,采用我们国产碳纤维原材料和专用装备,实现了长度超10米、复杂异形的箱型臂架的高性能整体制造。经过严格的疲劳考核验证,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钢混合结构臂架的寿命达到高强钢臂架的2倍,且具备与钢材相同的加工性能。

  历经十年时间,我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混凝土泵车国产化碳纤维臂架,相对钢材料在同等强度下臂架可减重40%,开发出的泵车产品占领了该技术的制高点,推动了行业的轻量化进程,点亮了技术“无人区”。我们还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中加入芯片传感器,实现轻量化与智能化的深度结合,这就如同在“骨头里面装神经”,可以对产品进行整体健康监测,为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未来,我们还将碳纤维材料与工程机械产品深度结合,给工程机械装备带来“轻”的革命;将传感元件与复合材料有机融合,给新材料带来“智”的飞跃。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程机械装备领域的应用,还等待我们不断探索。

  向绿进发,让“中国引擎”动力澎湃

  讲述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新能源动力总成技术总工程师 陈亘

  博士毕业那年,我加入了东风公司技术中心,成为一名汽车动力总成开发工程师。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铿锵步伐,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趋势越来越清晰。混合动力结合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双重优势,混动技术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技术解决方案。当时,由于关键技术和成本控制上的难题,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上处于明显劣势。已在东风工作了7年的我,开始开展零碳燃料和混动方面的研究。两年后,我担负起带领团队研发新产品的重任。

  面对电动化的产业变革浪潮,自主品牌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够强够硬的混动产品。而混动电驱动系统作为混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如何实现其技术突破,打造一颗“最强的心脏”是我们团队的核心任务。

  当时市场上的主要混动构型分为功率分流型和串并联型两种。两者各有优缺点,我们在设计中想把这两种构型的优点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想法很美好,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动力总成是汽车的动力源泉,是动力传输、变换的中枢系统,结构复杂、零件众多、机械精度要求高。如果简单地靠“1+1”做功能的堆砌,动力总成的尺寸不够紧凑,而且使用的零件也变多了,这意味着质量风险更大,成本也更高。于是我们一遍遍尝试寻求最优解,最终采用灵巧的设计,用最少、最成熟的零部件,将多个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实现市场化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研发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质疑:“你们功能这么多,价格肯定下不来,消费者能买单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没有徘徊不前,而是迎难而上,认真分析了早期新能源车尤其是混动车价格普遍偏高的原因,并主动与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合作,共同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联合开发和自研自制并行。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控制系统方面的自主优势,围绕客户的核心需求,通过更加精益的设计来优化成本。

  面对不断更新迭代的消费需求,我们将继续潜心研究,依靠过硬技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让“中国引擎”动力更澎湃。

  乘“数”而上,自主创新路正阔

  讲述人: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丁海洋

  手掌轻轻一挥,远在数公里以外的起重机便开始随手势运行;一句话,起重机就能按你的指令转向移动,一旁的屏幕上,运行的效果被实时模拟成动画……这样的画面,出现在河南省长垣市卫华智能产业园的远控操作台前。在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我们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全球前三的市场占有率,一举包揽桥、门式起重机两大单项冠军,引发全行业瞩目。

  2019年,刚刚入职公司电气设计部的我发现,每一台起重机电气图纸的设计都需要从零开始,不仅设计及时率低,准确率还得不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带领团队量身定做,开发出espace软件服务平台,不到一个小时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套成熟准确的电气系统,不仅实现设计数据的共享畅通,同时实现了电气系统的数字化设计。目前,这一平台已顺利上线订单查询、数字化调试、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15项模块。

  重达几十吨的起重机,要想操作灵动自如,那就必须得走智能化之路。为此,我们面向起重机设备管理现状及国家标准要求,推出全新应用——“WEIHUA起重管家数字化平台”,通过多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硬件,结合5G以及AI等技术,为起重机装上了“最强大脑”,实现了对起重设备的状态监控、故障预警、数据分析等8项功能,可为客户提供实时远程服务和业务决策支撑,提高起重产品的安全性。

  不仅如此,我们研发团队还同时搭配推出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数字映射,快速发现、分析和修复起重机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用户和运维人员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过程,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以来,我们也在积极思考装备制造企业应如何乘势而上。2021年,我们提出新中式起重机概念。在此之前,欧式起重机凭借其轻量化、高配置等优点,一度占据国内市场。我们的研发团队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将欧式的轻量化优势与通用的高度耐用性完美融合,并命名为“新中式起重机”,打破欧式起重机国内垄断局面。

  新中式起重机的研发,我们对起重机自重、轮压、吊钩极限、整机高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相比传统起重机高度降低30%、重量降低25%、综合能耗降低20%、噪声降低20分贝,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通用工况场合。精确定位防摇摆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起重机90%的冲击力、摇摆幅度降低95%以上、控制精度达2毫米。这份成绩单也让新中式起重机成为圈内的明星产品,目前订单总额已突破40亿元。

  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在自主创新路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精益求精,做扎根一线的冶炼专家

  讲述人: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科技生产部部长 孙敬韬

  刚到厂子时,我发现,和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们的工艺技术还存在着回收率低、回收种类少、能耗成本高等诸多劣势。

  要如何攻克技术瓶颈、补齐发展短板?传统的工艺方法行不通,我们就另辟蹊径,不断调整改变攻关的思路,反复实践摸索研究。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独创出一种新工艺,在国内率先攻克稀有贵金属协同绿色提取关键技术难题,还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以适应原料变化等系列问题。这一技术成果还被复制推广应用于许多同行企业,推动了相关冶炼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铂、钯是我们厂铜精矿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往,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工艺提取生产线,冶炼系统富集的铂、钯原料只能暂存起来。如何将铂、钯物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铂、钯金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凭借着对工艺的熟悉,我被单位委以重任,承担起项目工艺设计这一任务。看似简单的理论和原理,要因地制宜,落地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却极不容易。因为每一个设计的环节都得经得起质疑推敲,并得到试验验证。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摸索求证,我终于攻克了这个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新建成的铂钯提取生产线投入运行后,不仅为江铜增添了铂、钯元素稀有贵金属产品,每年还可为企业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

  此后,我又和同事们携手攻关,成功实现了“全湿法短流程制取4N银粉工艺研究”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白天,我一边在现场组织生产,一边测量数据,反复推敲优化设计方案;晚上又查资料、画图纸直到深夜,投产试车期间更是夜以继日蹲点在现场。

  在我们的努力下,项目成功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贵金属冶炼的高纯银粉生产空白,一举将银锭一级品率从不足10%提升至99%以上,并以优异的产品品质成功打入北美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江西铜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搞科研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开花结果”。光有扎根科研、埋头苦干的劲头还不够,还得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最关键的就是学以致用,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卡点、堵点。

  面向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尽展所长、精益求精,助推企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前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禹爱华、龙军、赵嘉伟、王建宏、张锐、王胜昔、胡晓军、李玉兰、王洋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戴思雨、宋晓丹、刘军旗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根廷向中国返还14件文物艺术品

  • 黑龙江:育良种 强“根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