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近日举行的“汽车产业向‘新’而行——我为新质生产力作贡献”媒体调研与传播活动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教授赵祥模表示,今天作为制造业的汽车企业,将来可能变成服务型企业,“未来汽车制造企业提供的车不卖,全面提供服务,但是在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效率,可能远远高于卖车的效率。”
“未来已来,全世界很多顶级的人工智能团队和互联网团队都在转向面向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有可能到某个时间段就会井喷式发展。”赵祥模认为,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无论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都是(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攻关和应用的重要载体。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表示,“过去几年,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车上的智能设备和系统越来越多,车厂也在转型,不再仅仅卖产品,而是卖服务,甚至可能成为能源供给的提供商。”
原成寅表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汽车芯片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只有解决芯片的供给,产业供应链安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台,不仅在于能源的革新,更在于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内核载体不仅是技术,也包括商业模式。”
“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是工业4.0阶段汽车产业两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新能源产业是上半场,智能网联产业是下半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国汽智联总经理郑继虎表示,基于网联的先进性和优势,中国正大力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战略。他所在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要使命就是基于这一领域的前瞻共性基础交叉技术开展攻关工作。
郑继虎表示,车路云一体化过程中,车是主体,其他都可称为车的零部件,涉及标准、架构、体系等工作。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做共性技术研究,主机厂研究院基于产品定位做个性化研究。他提出,“智能网联产业有着典型的IT产业特征:开源,需要不断试错。”
谈及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赵祥模建议,要深化核心共性技术。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信息安全保障、车载操作系统、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等研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架构,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加大5G、车联网、云控平台、智慧道路和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为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原成寅强调,中国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和国际产业伙伴接轨。他建议,针对在中国大陆开展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封测、测试认证”全链条产业化工作的友好国外芯片厂商,参照国产芯片给予相关便利,以鼓励其扎根中国市场并服务于我国双循环布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建设开放融合、互利共赢的开放型汽车芯片产业。
作为北京市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推进工作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宁介绍,北京市正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通过小步快跑、迭代完善的方式,逐步扩大示范区范围,推动应用生态建设。在智能网联方面,北京市已经建成全市统一的云平台和交通大数据底座,提供跨域共用的服务,支撑智慧交通应用管理、城市治理和车路云一体化等。
孙宁表示,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被视为新质生产力,需要建设人才队伍、开展技术创新和政策、市场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示范区正在开展3.0建设,计划7月底完成600平方公里的建设,并逐步实现四环到六环的全覆盖,以及区域内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达到近3000平方公里,形成可规模化复制推广的车路云一体化“北京标准”。
据悉,“汽车产业向‘新’而行——我为新质生产力作贡献”媒体调研与传播活动”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行业专家、主流媒体代表深入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共同探索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展望行业的光明未来。(光明网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