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奥运会也是科技赛场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2024-08-02 18:59

  “更快、更高、更强”(Citius, Altius, Fortius),这句奥林匹克格言在100年前的19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提出,预言了人类突飞猛进和全球化加速的百年,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不断突破人类极限的同时,科学家、工程师也和他们一样,每天都在孜孜以求不断拓展着人类认知的边界。

  时至今日,面对奥运会中每一枚金牌的争夺,我们的心态已愈发成熟与从容,不再仅仅聚焦于单一奖牌的得失。然而,奥运会奖牌榜的每日更新,依旧紧紧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科技正以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姿态,悄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一)

  竞技体育的传统认知在于“流血流汗不流泪”,但科技与专业化、产业化才是体育强国关键。国家体育领先,背后是科技与产业链的双重支撑。

  德国雪车雪橇在北京冬奥独揽9金,得益于汽车工业。车企将F1技术融入装备与训练,从数据分析到虚拟现实,全面助力德国队。顶尖运动员的较量,科技成为缩小差距的关键。

  在专业竞赛领域,每项运动均追求极致的个性化装备,以实现运动员的“精准适配”与“轻盈竞技”,这背后融合了纺织、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及精密测量等多学科智慧。

  中国是服装大国,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品牌出现在国际赛场,但是田径、足球等大项的专业竞赛服装,仍然被国际运动大牌垄断,原因在于这不仅是商业赞助的博弈,更是硬核科技的比拼。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北京科研团队为备战北京冬奥会,针对中国运动员生理特征、运动表现以及湍流控制理论,在风洞实验室中测试超1000小时,通过高性能服装为运动员争取到微小的时间优势。

  中国00后组合盛李豪、黄雨婷摘得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2024巴黎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也是本届奥运会的首金。运动员服装来自中国。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

  各个国家竞相举办奥运会,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考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奥运会这个全球最大的营销活动,来进行新成果的应用和新技术的示范,带动自身优势产业的升级和走出去。

  中国电动车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均源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瞻布局。电动车借此契机初试啼声,技术积累与验证为日后腾飞奠定基础;高清转播的普及,则推动了显示技术的飞跃,从跟随到引领,不仅革新了家庭娱乐,更孕育了行业巨头。如今,中国电动车领跑世界,显示面板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彰显“绿色、科技”奥运理念的深远影响。

  2022年北京冬奥会,科技更是成为主角,我们不再满足于成功举办,而是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带给国际社会。“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百花齐放,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多个重点方面,用科技支撑办赛、参赛、观赛全过程。 特别是强化应用导向、场景驱动,把中国人的科技成果在奥运这个大实验室里检验把关,也用好奥运这个放大镜、聚光灯,向世界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更重要的是形成长尾效应,让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形成行业优势,引领产业升级。

  (三)

  巴黎奥运会上,科技元素大放异彩。科技巨头携5G、VR、AI等尖端技术赞助,车企推广氢能源、机器人等最新成果。科技公司更是将奥运作为新品发布平台,运动员成最佳代言,推广最新通讯技术与产品生态,科技与体育完美融合。

  本届奥运会乒乓球赛事使用的球台台面采用最新高分子技术,摩擦、弹跳效果更佳。图为樊振东在比赛结束后庆祝。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力量闪耀其间,“中国红”从北京鸟巢延伸至巴黎铁塔。中国制造、技术与团队,已成为奥运不可或缺的支柱。从微小乒乓球到庞大转播车,从地面设施到云端平台,中国科技无处不在,贡献卓越智慧,展现大国风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40年前,我们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成为参与者,今天已逐渐在一些领域成为引领者。引领者当以开放合作促科技自立,拒夜郎自大,争国际舞台,献中国方案,担治理之责。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先生曾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今天,中国科技作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参与”者,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必答题,而“胜利”也是唯一的答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高博)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