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时评】
作者:黄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贺信7周年之际,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近日在西藏拉萨召开。会议公布了本次科考十大任务的重要发现。7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国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第二次青藏科考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提出了一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科考方案。
青藏科考是新型举国体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至今,青藏高原考察研究一直是我国的一项战略科技任务。60年前,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体委于1964年联合组织了对希夏邦马峰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拉开序幕,不同学科领域的2000多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为阐明高原地质发展的历史和隆升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与资源特点及其利用改造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进入新时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组织动员2600多个科考分队共28000多人次参与,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眼重大科学问题,强化应用研究,夯实基础研究,持续增加跨专题、跨任务、跨学科交流与综合集成性重大成果产出,回应党和国家对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大关切,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青藏科考是探索未知世界、突破认知边界的重要实践。众所周知,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地理环境独特、生态资源丰富,此外,由于人迹罕至,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样貌鲜有人知。这片未知之境充满了未解之谜,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次科考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高寒文明、地质构造等关键科学问题,迄今已发现动植物和微生物新物种超过3000个(包括一些曾被认为已灭绝的物种),还发现了19万年前的壁画和14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深刻揭示了高原环境变迁机理、生物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特征。在加深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了解的同时,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人才,通过不断解码“地球第三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青藏科考是以高水平研究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实践。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面临诸多挑战。本次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系统研究的科学方向,明确资源环境、灾害风险、绿色发展的问题导向,围绕资源环境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碳循环、高原人口健康等时代命题,持续提出发展建议,成果有力服务了国家公园、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我国资源能源研究与勘查程度最低的区域,本次科考对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与特色能源种类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探查,并评估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实施国家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青藏科考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受青藏高原影响的“泛第三极地区”,覆盖20多个国家的超过30亿人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带。近年来,“亚洲水塔”正面临着冰川融化等挑战,全球20多亿人的生存用水将因此受到影响。对于青藏高原的探索、利用和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需要深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结合本次科考,我国发起设立“第三极环境”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同国际科技界的合作,引领第三极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加强数据分享、成果发布、预测预报、政策制订和跨界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持续推进多边环境合作,同区域周边伙伴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协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