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嘉麒院士:与自然对话 解火山奥秘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刘嘉麒院士:与自然对话 解火山奥秘

来源:人民日报2024-09-05 08:28

  科学研究,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要体现对现实的关怀,其落脚点应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从事科研六十余载,与火山相伴,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景象。凶猛而澎湃,比烟花更壮丽、比流星更令人震撼,这是自然之美的体现,也是地球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科学探索充满冒险,火山考察更是步步惊心。去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遇到冰川融水急流险些丧命;在埃塞俄比亚艾里塔拉火山,需时刻警惕包含硫化氢的火山毒气;到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要把仪器伸进1000多摄氏度的流动岩浆里测温。在知晓风险、掌握安全技能的前提下,勇敢一点是必要的。不惧困难、敢于挑战,才能跨越未知的边界,探寻到隐藏在地球深处的奥秘。

  十余次进长白山、七次上青藏高原、三探北极、两征南极……跨越山川湖海、大漠高原,如今,我已走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证了岩浆的沸腾与冷却,感受过地壳的脉动和变迁。我和团队新发现火山20多处,证明1951年西昆仑阿什火山曾有喷发活动,改变了“中国近代没有火山活动”的观点;踏遍中国90%以上的火山,摸清火山“家底”,编写《中国火山》一书,全面论述了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把山川作课堂,解火山之奥秘,这样的志向激励我扎根大地,不断掌握最真实、最宝贵的一手科研资料。

  地质工作,本质上是与大自然的一场深度对话。地质人通过与山川湖海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流”,解码地球亿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迁奥秘。昔日,地质人手持罗盘、铁锤,翻越崇山峻岭、徒步大漠高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绘就地质图。如今,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野。从能源矿产开发到地质灾害预警,从生态环境保护到城市空间规划,我国地质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随着勘探技术革新与科研实力增强,中国地质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也愈发响亮。

  科学研究,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要体现对现实的关怀,其落脚点应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年轻时到黄土高原调研,老乡问我:“你们对黄土这么重视,能不能够告诉我们,黄土地区怎么才能致富?”这句话烙印在我心中,鞭策我更加注重把科研工作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如今,我和研究团队将玄武岩——地表分布最广的火山岩石,开发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今年6月,嫦娥六号着陆器在月球背面展开的五星红旗,就是利用玄武岩拉丝制作而成。现在,许多学科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奋勇而上,科研人员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天职,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做好科普工作,需要让内容兼具权威性、趣味性,让大众喜欢听、听得懂,也让内行有共鸣、受启发。早年间,我创作了大量科普文章,近年来又把科普阵地拓展到视频平台,探讨“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解答“南极有外星生物吗”,回复“人类能否挖穿地球”……这些视频受到网友喜爱,我也被很多年轻人称为“火山爷爷”。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能够引导更多人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人生的风景,就在奋斗和奉献的路途中。地质工作,探地下之宝藏,助国家变富强。我的博士导师刘东生先生,80多岁时仍前往青藏高原、新疆罗布泊等地进行野外考察。这种对科学的奉献、探索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未来,我将继续以科研为业、以科普为责,为探索自然奥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人民日报编辑吕晓勋、常晋采访整理)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在津成立

  • 越南举行八月革命暨国庆80周年纪念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