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加快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

来源:光明网2024-10-09 11:44

  作者:李鄂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首先,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8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4%,其中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从2012年49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2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4.8%提升到6.57%,自2019年以来连续保持在6%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22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均居世界首位。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9万家增长到2022年的40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0.64万亿元增长到4.8万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77.6%。同时,国家实验室战略布局初步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取得阶段性进展,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卓有成效等。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理论和基础底层技术研究水平还较低,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创新型国家相比还差十到十五个百分点,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尽快取得新的突破,一些行业关键环节还经常面临“卡脖子”问题,一些关键行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进步法》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地生根,不管是从个人还是组织主体,科技创新的法定准则和内在追求还没有得到各级各类主体的切实贯彻落实。

  一、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为我国《科技进步法》发展完善指明了方向,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推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且就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这些都深度涉及科技创新、科技进步,需要尽快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我国的基础性法律,既是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意志体现,也是国家关于各类科创行为的重要规范。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来看,它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来看,它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这就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包括调整相应的法律,才能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进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还是要求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加快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都是提高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发展韧性的关键。通过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幅提高我国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分工和合作,以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这样会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放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二、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的对策建议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高水平安全都愈来愈要依靠新技术突破,这也对科技创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尽快让最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能够落地生根,使之为科技创新提供切实的法治保障,护航中国科技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还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领导要积极主动谋划、推动切合实际需要的科技创新举措,真正将中央要求的“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彻到位。因为科技进步工作涉及面广,加上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法律效力层次低以及存在组织实施协调难的问题。所以,必然就要求各级党委要成立大科技管理体制,将科技工作统一起来、组织起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科技投入、责任落实、监督检查提供执行保障。

  (二)要始终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和培育科技创新模范

  解决认识问题一定要形成精神内化于心。我国涌现出一批爱国爱党、敬业奉献、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身许国、建功立业、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是科技界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导向,是新时代引领社会的偶像。我们在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中,必然要不断丰富科技创新精神,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偶像。

  (三)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服务保障

  按照《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以及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突破思维定势,详细谋划本地的科技发展规划,争取实现点点开花,形成科技创新的百花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为重大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的作用,围绕“目标牵引、项目带动、能力支撑”要求,推动辖区内科创软硬件建设合理匹配,建立有特色的体系化、协同化科技创新区域体系,制定科学详细的金融、人才评价考核和转化配套支持政策,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通道,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更快呈现实效。

  (四)建设平台、培育主体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对国家急需的战略科技,要按照“四个面向”,加快发展国家实验室;聚焦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提高原创技术贡献度;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各行各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纵向研发体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比如,要加快产业聚集区、都市区、新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各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区域创新高地、产业集群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家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领头羊企业。

  (五)要全力以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面对技术壁垒和技术封锁,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针对卡脖子问题和新一轮前沿科技问题,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求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的自主可控,进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在补短板的同时,针对我国处在前沿技术继续加大引领性项目的攻关,实现长板更长。充分发挥国企尤其是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优势,引导有实力的民企注重核心科技研发。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大力培养、引进、使用高水平科技人才,赋予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