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普不能“缺位”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普不能“缺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17 03:15

  【科学随笔】

  作者:付文婷 邵华胜(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处〔智库建设处〕处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际上,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关探索。例如,浙江省科协在2023年12月就正式印发了《“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增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从优化升级现有科普工作、探索推进新尝试、构建完善保障平台等方面组织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普工作。笔者调研发现,浙江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的主要举措是:

  探索完善新质生产力科普的机制模式。例如,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杭州未来科技城等,组织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系列论坛,积极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前沿科普品牌,构建科普供需有效对接机制。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走出去”,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等;另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主动邀请公众以参观实验室(或展示馆)等形式“走进来”,“零距离”感受前沿科技。同时,探索集展示发布、合作交流、路演对接、交易转化于一体的科普新模式。

  加强新质生产力科普的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优势,通过组织企业开展科普活动、设立开放日、开放企业科普体验馆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丰富新质生产力科普场景。例如,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整合企业资源,推动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云、秦山核电等企事业单位立足科技前沿,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

  创新新质生产力科普的传播方式。以“浙里科普地图”为切入点,打造全省统一的“浙里科普”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普。浙江省科协还探索建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加强新质生产力科普的引领性、权威性、有效性;探索科技沙龙等学术交流科普方式,让更多先进科技成果通过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浙江的经验做法,笔者认为,做好新质生产力科普,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重要性的认识,统筹部署、协同实施。应把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普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各地科协等科普组织应加强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制定相关科普政策,结合当地科技科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科普。

  二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关注重点人群。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重点人群之一,建议针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把握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产业工人也是重点人群,建议针对推广使用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难点,加大前沿技术培训,培育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升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此同时,也要针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等问题,给予正确引导,推动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三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采用新传播形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通过打造沉浸式场景,配合相关知识理念和技术的普及,提升新质生产力科普效果。针对不同群体接受信息习惯不同,开发书籍、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新质生产力科普资源。组织针对重点人群的定制化培训,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举办科普讲座与论坛,建立跨界合作机制,开展面向产、学、研、用、金、服的科普项目。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等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普,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娱乐式科普场景。

  四是新质生产力科普应创新体系理念。一方面,围绕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涉及的不同方面,找准难点、提炼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体系化的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开展不同受众、不同层次的科普,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推广等赋能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需要科普。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不能“缺位”。科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应将新科技、新产业、新应用场景、新商业模式纳入其中,通过高质量科普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服务培育劳动者创新大军和科技成果转化。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7日 16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龙里油茶生态园迎秋收

  • 甘肃肃南牛羊异地借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2024-10-16 10:59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2024-10-16 10:36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10-16 10:35
智慧粮库里,更多的新科技派上用场,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2024-10-16 10:30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2024-10-16 05:15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2024-10-16 05:15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2024-10-14 04: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10-14 04:50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