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头条 > 正文

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来源:光明网2024-10-31 16:25

  编者按:青年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有着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动人的故事,为给青年科学家提供展示自我、传播科学的舞台,同时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增强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关注和支持,北京市科协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新’声”系列节目,邀请青年科学家讲述科研故事,让科学界新生力量的观点和态度被更多观众听见看见,让科学的光芒照耀更广大的人群。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植物油资源

  也是历史悠久的食材

  在《管子·戒》中便有这样的记载

  “(齐桓公)北伐山戎

  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

  这里的“戎菽”就是指大豆

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我国大豆年产量约2000多万吨

  主要用于

  豆制品、大豆蛋白、大豆油脂三大领域

  《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对大豆的需求快速增加

  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因此,提升大豆良种繁育能力

  释放大豆良种的增产潜能

  是增加大豆有效供给

  满足人们餐桌需求的重要途径

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李玮瑜

就是一位研究大豆育种的专家

她所研究的特用型大豆

是专用于生产豆腐、豆芽、豆浆等

特定食品的大豆品种

其目标是满足人们对

食品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的更高追求

 

要培育出特用型大豆

首先离不开丰富的种质资源

野生的、农家的和已育成的

不同品种的大豆材料

被种植在试验田里

由科研工作者们进行选择

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同时,实验室工作也必不可少

比如,要培育豆浆豆

就需要测定籽粒中的营养指标

以及生产中的产量指标

再结合田间表现

才能选出最合适的材料

 

这样培育出的特用型大豆

既符合种植者的产量需求

又满足加工者的加工潜力

还能让终端消费者

享受到更营养美味的食品

科学“新”声|特用型大豆,为餐桌而生的育种探索

到目前为止

李玮瑜及其团队已经筛选出了15个

特别适合做豆浆的大豆材料

将对这些材料进行杂交

并利用组学等先进技术

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基因组合

以期培育出更加优异的特用型大豆品种

 

总策划:付萌萌

策划:于晓航 王可骞

制片人:战钊 宋雅娟

导演:李欣哲 武玥彤

统筹:张蓉 王若凡

出品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执行单位: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光明网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