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舟十九号乘组入驻“天宫” 开启“太空格物”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神舟十九号乘组入驻“天宫” 开启“太空格物”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1-08 10:03

  开启“太空格物” 贡献“中国智慧”

  近日,中国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开启了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驻留。在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平安归来,完成了192天的星河之旅。

  有望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国家太空实验室”功能不断凸显。目前,空间站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并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了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为未来探索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院士团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诸多成果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了“中国智慧”。

  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将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重点围绕《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事实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之初,就把空间科学作为落实工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自1992年立项实施至今,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据介绍,在空间站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介绍空间站入轨以来开展科学与应用任务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欢迎世界同行参与飞行任务

  从神舟十三号到神舟十八号,执行了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叶光富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375天,成为目前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随着神舟十九号顺利升空,已有24名中国航天员飞上了太空。值得一提的是,执行神舟十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70后的蔡旭哲以及90后宋令东和王浩泽组成。这是“天宫”空间站首次迎来90后航天员。

  当前,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其中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并于今年8月入队参加训练。

  林西强介绍,第四批航天员不仅要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还要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因此在训练内容设置上,既注重失重状态下生活工作与健康维护等基本技能以及出舱活动、设备维护维修、空间科学实(试)验等专项技能的掌握,更面向未来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培塑航天员从操控飞行器到驾驶月球车、从天体辨识到地质科考、从太空失重漂浮到月面负重行走的能力。

  其中,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中的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在与其他航天员共同生活、训练的基础上,为港澳航天员安排了载人航天精神、普通话等针对性课程,还根据他们的饮食特点,科学制定食谱。

  未来,国外航天员是否有机会进入中国空间站?林西强表示,中国正与有关国家磋商选拔训练国外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

  “中国空间站不仅仅是中国的空间站,也是促进人类航天技术发展、造福全人类的空间站。”林西强说,中国空间站拥有丰富的科学应用资源和完备的支持能力,是开展国际合作的绝佳平台,神舟载人运输系统与天舟货运系统具备可靠稳定的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能力,随时欢迎世界同行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

  载人登月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今年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飞入太空25周年。如今,神舟飞船“一年两次发射”已成为常态。2024年,中国已成功实施天舟七号、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还将发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和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

  林西强介绍,今年9月,受超强台风“摩羯”影响,海南文昌遭受严重灾害,超强台风对文昌发射场有关厂房设备、建设现场和生活设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经任务总指挥部决策,天舟八号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将于11月中旬在文昌发射场择机发射。空间站任务规划已充分考虑应对类似情况的物资储备,目前在轨物资充足,满足任务要求。

  除了空间站应用,载人月球探索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任务。目前,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配套载荷总体方案基本确定,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研制建设。

  林西强说,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先后完成了飞船综合空投、着陆器两舱分离、火箭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YF-75E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等大型试验,保障上述生产试验的一批地面设施设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刘峣)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会谈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