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逐梦深空 商业航天正起飞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逐梦深空 商业航天正起飞

来源:新华网2024-12-19 21:13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特稿|逐梦深空 商业航天正起飞

  新华社记者张忠霞 孙晶 吴慧珺

  美国“星舰”成功上演“筷子夹火箭”、“北极星黎明”任务机组成员完成全球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中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首发成功……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的进步可圈可点。

  业内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在市场化机制、创新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合更加速了创新步伐,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一代发射载具成核心竞争力

  2024年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一年。新一代发射载具正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多个新一代发射载具计划的推进将奠定未来航天探索的格局。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新一代载具上的迅猛进展使其成为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流量王”。它的重型运载火箭“星舰”预计能将超过100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运力远强于其现有的“猎鹰9”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今年以来该公司已完成4次“星舰”试飞,常规的“猎鹰9”及“猎鹰重型”火箭发射也有100多次。

  这张2023年4月11日公布的图片显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一处发射基地等待升空。新华社发(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供图)

  从时间线可以看出,“星舰”试飞间隔越来越短,技术进步越来越明显。今年10月试飞时,其火箭助推器在降落时由发射塔上被称作“筷子”的机械臂“夹住”,首次实现在半空中捕获回收。

  除追求大运力外,商业航天更加重视运载火箭的回收与复用。这有助于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SpaceX相比,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等竞争对手进展相对缓慢,面临技术和时间表上的挑战。

  发射载具、发射场地和载荷是航天发射活动的“三大件”。在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24年11月底,中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填补了中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

  银河航天董事长徐鸣表示,抓住“太空新基建”的时代机遇,关键在于低发射成本的可回收运载火箭、大规模能源系统、大规模卫星相控阵通信系统等“大国重器”级别的创新。

  “国家队+企业”模式迸发新活力

  商业航天在创新效率、成本优势、产业拉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各航天强国竞争的重要战场。

  美国私营企业“直觉机器”公司研发的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2月22日在月球着陆。这是时隔50多年后美国航天器首次登月。新华社发(“直觉机器”公司供图)

  在美国,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航天局一直在“多路发力”,试图借助多家私营企业助推其航天计划。以探月为例,美航天局的“月球商业运载服务计划”旨在利用商业航天力量在月球探索中有所突破。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预算有限,需力邀报价更低的私营企业入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研发进展更快、效率更高,有助于在月球探索中与“国家队”相辅相成。

  在中国,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2023年中国共完成26次商业性发射(含载荷“拼车”),占全年发射的39%。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九州云箭董事长季凤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国家队+企业”的模式将成为航天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两者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加速航天技术迭代升级,还能推动航天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和商业化落地。

  “还要注意的是,商业航天的发展仍需面对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国际竞争激烈等挑战,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他说。

  AI成航天领域最强“催化剂”

  全球范围内,AI正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航天领域也不例外,AI及其他前沿技术正与航天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2月在一份公报中列出2025年空间技术十大趋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位列榜首。公报说,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正在被集成到空间探索中,无论是在轨还是在地,都可提升态势感知、提高决策速度,使自主操作成为可能。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有80多个使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空间项目或计划。

  AI在机器学习以及处理卫星数据方面也有显著优势。美国谷歌旗下“深层思维”等公司正竞相开发先进的天气预报AI模型。随着深空探测技术快速发展,月球等星球的探测数据井喷式增长。中国科学院与阿里云今年8月底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这将大大加速海量数据的处理,帮助科研工作者挖掘出新的发现。

  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当前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正向无人化、智能化测运控系统方向探索。以银河航天为例,他们正在加速实现通信、遥感等不同类型载荷卫星的自动任务编排,并探索运用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卫星运行管理系统。未来,这个强大系统将有望成为一个可对卫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管理的人工智能“风筝线”。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