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首页> 科技频道> 头版 > 正文

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来源:新华社2024-12-20 12:57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题: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新华社记者张泉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分析了约28亿年前的月球背面磁场信息,为研究月球磁场演化、探秘“月球磁场发电机”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成果论文20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什么是“月球磁场发电机”?

  “我们知道,地球磁场对我们至关重要,它能够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气和水等宜居要素,形成适合生命繁衍的环境。科学研究表明,是地球外核中的导电流体运动产生了地球磁场,这套机制就像‘磁场发电机’,它持续‘供电’,使地球磁场长期运行。”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蔡书慧介绍。

  卫星观测和月表实测结果都显示,现今月球已经没有全球偶极磁场。但研究表明,月球也曾有过与地球类似的“磁场发电机”。探秘“月球磁场发电机”的演化过程,对于揭示月球内部结构、热历史以及表面环境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界此前认为,月球在42亿年前至35亿年前期间,存在相对活跃的磁场,强度接近现今地球磁场水平。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此后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但此前发表的月球古磁场强度数据主要集中在30亿年前,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数据长期缺乏。

  而嫦娥六号月球样品记录的磁场信息来自约28亿年前,且来自月球背面,将大幅提升人类对月球古磁场时空分布的认知。

  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中蕴藏了“月球磁场发电机”的哪些奥秘?

  此项研究中,团队对4颗毫米级玄武岩岩屑样品开展了磁学研究,发现月球磁场在约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明显不同于此前学术界的相关认知。

  “月球磁场发生反弹,原因可能是在约28亿年前,‘月球磁场发电机’的主要能量来源发生了变化,或初始驱动机制再次增强。”蔡书慧说,团队未来将在此基础上对“月球磁场发电机”开展进一步研究。

  《自然》审稿人认为,此项研究对月球背面玄武岩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为提升人类对月球磁场的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揭示月背火山活动历史、揭示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之后,中国科学家用一个个重量级成果刷新着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科学家必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举行

  • 习近平考察澳门科技大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