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把脉西藏氧产业:高原旅游亟需突破“氧瓶颈”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专家把脉西藏氧产业:高原旅游亟需突破“氧瓶颈”

来源:光明网2024-12-30 15:23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升级,西藏旅游业持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面临规模小、产值低、旅游季节短等挑战,旅游供氧保障水平低仍是制约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西藏供氧产业虽快速发展,但企业规模小、产品线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无法满足游客在旅游全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企业间缺乏有效合作,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供氧产品链条,商业模式亦不成熟,部分产品存在效率不稳、用户友好度欠佳等问题。

专家把脉西藏氧产业:高原旅游亟需突破“氧瓶颈”

(会议现场)

  为推动西藏旅游供氧产业健康发展,充分释放西藏旅游潜力,近日,一场以“制供氧技术进步促进高原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专家咨询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高原供氧保障产业科技服务团组织制供氧、旅游、医学、人体工学等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展开跨学科、跨专业的产学研交流,开展科技援藏、产业援藏工作。

  科技服务团首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人体与环境工程委员会主任、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肖华军教授具有丰富的供氧理论和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推动解决高原供氧问题。他分享了运用航空航天医学理念和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破解青藏高原缺氧损伤难题的经验,明确了“青藏氧调、压调对抗高原缺氧,顶用”;证实了“夜间弥散供氧降低海拔效果,可行”;展示了近年来弥散供氧、微压氧舱等技术在高原住宅、工程、户外等场景的应用效果和急救实例;并创造性提出未来在西藏建设“诺亚(弄压/氧)方舟”的设想。

专家把脉西藏氧产业:高原旅游亟需突破“氧瓶颈”

(与会代表合影)

  科技服务团顾问、中组部第七批援藏干部、《援藏干部使用手册》作者、国家审计署二级巡视员李晓南认为,西藏政府应该把供氧保障作为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民生设施,惠及千家万户和进藏游客,监控产品质量,降低游客和居民用氧成本,让大众自愿用氧、付费使用。

  科技服务团发起人、中国科协援藏干部、西藏科协学会部部长张晋香表示,西藏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科技的进步有望改变高原旅游生态、人居生态。在张晋香的大力推动下,由中国科协科创部支持,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牵头,组建起了“科创中国”高原供氧保障产业科技服务团,以科技力量助力西藏氧产业发展。

专家把脉西藏氧产业:高原旅游亟需突破“氧瓶颈”

(科技服务团专家进藏开展调研)

  经过深入调研讨论,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业界应以高原游客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建设基础设施,制定和贯彻相关标准和规范;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高原制供氧场景体系整体设计,加强技术研发;大型企业应发挥引导作用,整合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中小企业则应专注于细分领域,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

  针对目前西藏旅游供氧市场无序竞争的现状,与会代表一致同意筹备成立高原供氧保障产业协同创新组织,促进各方携手合作,普及携氧旅游、微高压氧舱应急知识,解除游客赴高原旅游对高原反应的担心与顾虑。打通旅游供氧保障链条,从游客进入西藏的交通枢纽,到旅游景区、酒店、交通工具等各个环节,形成便捷、高效、用户友好的供氧保障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体验,推动西藏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战钊)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拥抱新年第一缕阳光

  • 天安门广场举行元旦升旗仪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