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十八80后乘组返回后首次亮相——“期待早日重返太空!”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神十八80后乘组返回后首次亮相——“期待早日重返太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09 02:05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占康

  1月8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八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60余天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

  2024年4月25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家园”,3人均为80后,指令长叶光富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他们在轨飞行时间达192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最长时间纪录。

  见面会上,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就驻留空间站阶段和返回后的相关情况答记者问。

神十八80后乘组返回后首次亮相——“期待早日重返太空!”

  1月8日,叶光富(右二)、李聪(右一)、李广苏(右三)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新华社记者 李明刚摄

  两度飞天、在轨飞行总时长达375天的指令长叶光富,是目前我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对于航天员来说,每次任务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挑战。”叶光富将重返太空家园的感受总结为“三个变化”:“从探访到回家,感觉更温馨,内心更踏实”“从一舱到三舱,环境更舒适,任务更复杂”“从03航天员到指令长,角色有转变,责任更艰巨”。

  除了感受到不少变化,叶光富仍有着自己不变的信念:“不变的是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不变的是对航天事业的庄严承诺,不变的是对飞天梦想的执着追求。无论自己飞了几次,也无论自己飞得多高多远,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不会变,接续逐梦太空的热情不会减,时刻以圆满完成飞天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的决心不会变。”

  当被问到如何在长期密闭环境下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叶光富分享了经验:“这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饱满而又持续的任务热情。”

  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神十八乘组先后与神十七、神十九两个乘组会师,70后、80后、90后航天员相聚天宫,生动诠释了中国航天事业是一场代代传承的接力赛。李聪深有感触地说,两次“太空会师”,一次是责任与期待,一次是期望和不舍,但每次都是使命责任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传递。

  期待着精准操作好每一项任务,期待着在建设中国空间站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期待着从太空看地球的视角到底有多美,期待着在空间站上“出趟门”,期待看到小鱼在太空里游泳的样子……航天员李聪在首次飞行前就罗列了一个个愿望清单。“随着火箭的点火升空,我所有的期待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回顾太空生活,李聪的心里充溢着幸福。

  本次任务期间,神舟十八号乘组开展了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了2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并支持开展了数次货物出舱。乘组三人不约而同地用“丝滑”来评价这次任务表现。航天员李广苏说:“我们始终以对航天事业极端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精心实施每项操作,加强复查把关。当所有的工作都做到位了,‘丝滑’自然水到渠成。”

  谈及在空间站里为祖国母亲庆生,李广苏十分动容地说:“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亲历国家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我们是幸运的。”

  面对光明日报记者“在此次太空之旅中,有什么趣事和难忘的事能和大家分享”的提问,李聪笑着说起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保障团队给他们精心准备的“盲盒”,包括生日礼包长寿面、牛肉酱、酱排骨和整只烧鸡,还有解压小手办等小玩具,“这些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让我们内心充满惊喜和温暖,给我们紧张充实的工作增加了快乐和期待,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支持。”

  据介绍,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目前神舟十八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各项医学检查结果正常,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在完成恢复期各项工作、进行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展望未来,李聪表示:“这次太空出差,自己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准备分享给以后的飞行队友,也期待自己能早日重返太空!”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9日 08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