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攻关 降服“沙魔”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攻关 降服“沙魔”

来源:科技日报2025-01-22 10:04

  当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来到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境内时,一幅壮观景象映入眼帘:沙丘绵延起伏,黄河静静流淌,铁路两侧的流沙被防护林牢牢锁住,列车运行畅通无阻……

  控制“沙龙”的奇迹离不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的努力。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该站榜上有名。

  防沙治沙“桥头堡”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中卫市诞生。这确保了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逼退25公里。

  然而,在风吹雨打日晒中,麦草方格的寿命不到3年,有时还需要补扎进行维护。2019年,沙坡头站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升级版“魔方”——“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不仅固沙时间可延长至5到6年,还可实现工业化量产。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站,沙坡头站被誉为防沙治沙的“桥头堡”,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研发“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外,沙坡头站还研究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水量平衡、以水定植”等固沙理论与方法,不仅在本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全球防沙治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

  “我们的工作不只有防沙治沙,还包括对荒漠草原等环境的监测。”沙坡头站站长张志山说。

  从生态系统类型而言,沙坡头站的监测对象涵盖了荒漠生态系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绿洲生态系统、高山峡谷生态系统以及黄河水生生态系统及其关键生态过渡带,实现了对沙漠周边多类型生态系统的全面覆盖。

  在地理区域规划上,近期,沙坡头站将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坡头区纳入监测版图;长远则着眼中卫市防沙治沙生态屏障,于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开展半径30—60公里、面积30—100平方公里的生态风险监测,全方位涵盖沙漠-荒漠-绿洲及其过渡带、黄河及其支流(清水河)水体、黄河黑山峡河段水体以及地质灾害区域。

  监测任务虽然多元,但重点却非常突出。针对农田绿洲生态系统,沙坡头站紧密跟踪作物产量、轮作体系等生产性状,全面评估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及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等关键因素;对黄河干流中卫段、清水河及黑山峡规划库区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水文泥沙和水生物进行监测,全力保障黄河生态安全。

  长期监测筑牢生态屏障

  “长期的科学监测让我们拥有沙坡头附近近70年来连续的水文、土壤、气候、生物观测数据及特色观测数据,总量超过4.2TB(万亿字节)。这些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张志山告诉记者。

  科技在沙坡头站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中扮演着核心支撑角色。

  在沙坡头站内一片沙地上,二三十间形状各异的玻璃房引人注目,这便是该站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实验观测场。

  生物土壤结皮是沙坡头站近年的一项新研究,即在传统固沙技术基础上,利用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提速沙化土地治理。利用传统固沙技术,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5至10年,但在沙面人工种植蓝藻可以加快结皮进度,1年左右即可形成生物土壤结皮。

  “这些玻璃房就是用来模拟不同升温条件的。玻璃房大小、形状不同,增温幅度也不同。”据沙坡头站副研究员杨昊天介绍,通过研究灌木、草本及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态、生理及其对未来气候的适应机制,他们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荒漠区生态环境。

  在沙地的另一侧,科研人员正手持叶面积仪,对观测场里的植物进行“扫描”。原来,他们通过分析叶面积仪和光合呼吸测定仪的数据,能准确掌握不同植株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以及健康状态。

  记者了解到,沙坡头站的监测领域涵盖土壤、大气、生物等。该站采用专业观测方法,配备时域反射仪、中子水分仪、涡动相关碳通量监测仪等先进仪器,实现了对各类生态指标的高精度、自动化连续观测。

  他们还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借助国内外多光谱4—8米、全色2米卫星影像数据,实现了每年一次的全面覆盖监测,确保年际影像时相的一致性。同时,沙坡头站还利用高精度轻量化无人机群,进一步提升对生态类型现状和变化的监测精度。

  “我们将坚持长期监测,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用科研成果守护沙区生态屏障。”张志山说。(记者王迎霞)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