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来源:光明网2025-01-24 15:07

  光明网讯1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

“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EP探测EP240315a的艺术想象图(Credit: Openverse/EPSC)

  “天关”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携手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以及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共同打造。2024年1月9日,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上搭载一台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万星瞳”(WXT)和一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风行天”(FXT),WXT负责广域监测宇宙中出没无常的X射线暂现源,FXT负责对WXT发现的暂现源做更为精细深入的后随观测。

  2024年3月15日20时10分44秒,WXT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宽达3600平方度的广阔视野,在软X射线波段捕捉到了一例爆发事件的微弱脉冲信号。该爆发被命名为EP240315a,其亮度存在快速波动且持续超17分钟后才逐渐消失。

  在该爆发的X射线信号被探测到1.1小时后,南非的ATLAS望远镜探测到其快速衰减的光学对应体。后续通过夏威夷的双子星北望远镜(Gemini-North telescope)和智利的甚大望远镜 (the Very Large Telescope)的观测,确认这个爆发源自遥远的早期宇宙。该爆发发生时宇宙年龄仅为现在的10%,其信号花费了125 亿年才抵达地球。EP240315a的发现标志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

  EP240315a的发现,促成了EP团队与意大利罗马托尔维尔加塔大学的Roberto Ricci博士的合作。他启动了对这一伽马射线暴的长期射电波段监测。借助澳大利亚望远镜紧凑阵列(Australian Telescope Compact Array),三个月的射电观测证实其能量输出符合伽马射线暴特征。

  伽马射线暴是已知宇宙中最强的爆发现象之一,通常由大质量恒星爆炸产生。后续分析发现,EP240315a与名为GRB240315C的伽马射线暴相关,该暴也被美国宇航局(NASA)的Swift-BAT和俄罗斯的Konus-Wind探测到。

  “这些成果表明,不少快速X射线暂现天体可能与伽马射线暴相关,像EP这样的灵敏监测器能精准定位它们。” Roberto Ricci博士表示。然而,谜团依旧,EP发现的伽马射线暴很特殊。

  一般情况下,X射线比伽马射线提前几十秒出现,但EP240315a却提前了超过六分钟。“如此长的延迟前所未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孙惠说。“这为我们带来全新认知,或许要重新思考伽马射线暴模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鹤强调。

  “EP240315a这一国际合作研究表明,EP将会在高能时域天文领域的全球协同观测和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天关卫星快速河外暂现源科学组负责人吴雪峰研究员评价。

  过去的设备虽然能探测软X射线,但EP凭借其卓越的灵敏度和宽广视场,真正打开了这个窗口。“这只是一个开始,充分展现了EP探测早期宇宙爆发的潜力。”EP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说。

  “EP刚‘睁眼’就发现新现象,未来定有更多惊喜。”欧洲航天局项目科学家Erik Kulkkers博士满怀期待。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国家天文台刘元研究员、孙惠副研究员及徐栋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高鹤教授、国家天文台张臣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记者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