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来源:光明网2025-01-24 15:07

  光明网讯1月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

“天关”卫星捕捉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开启研究新窗口

  图2 EP探测EP240315a的艺术想象图(Credit: Openverse/EPSC)

  “天关”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携手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以及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共同打造。2024年1月9日,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上搭载一台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万星瞳”(WXT)和一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风行天”(FXT),WXT负责广域监测宇宙中出没无常的X射线暂现源,FXT负责对WXT发现的暂现源做更为精细深入的后随观测。

  2024年3月15日20时10分44秒,WXT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宽达3600平方度的广阔视野,在软X射线波段捕捉到了一例爆发事件的微弱脉冲信号。该爆发被命名为EP240315a,其亮度存在快速波动且持续超17分钟后才逐渐消失。

  在该爆发的X射线信号被探测到1.1小时后,南非的ATLAS望远镜探测到其快速衰减的光学对应体。后续通过夏威夷的双子星北望远镜(Gemini-North telescope)和智利的甚大望远镜 (the Very Large Telescope)的观测,确认这个爆发源自遥远的早期宇宙。该爆发发生时宇宙年龄仅为现在的10%,其信号花费了125 亿年才抵达地球。EP240315a的发现标志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

  EP240315a的发现,促成了EP团队与意大利罗马托尔维尔加塔大学的Roberto Ricci博士的合作。他启动了对这一伽马射线暴的长期射电波段监测。借助澳大利亚望远镜紧凑阵列(Australian Telescope Compact Array),三个月的射电观测证实其能量输出符合伽马射线暴特征。

  伽马射线暴是已知宇宙中最强的爆发现象之一,通常由大质量恒星爆炸产生。后续分析发现,EP240315a与名为GRB240315C的伽马射线暴相关,该暴也被美国宇航局(NASA)的Swift-BAT和俄罗斯的Konus-Wind探测到。

  “这些成果表明,不少快速X射线暂现天体可能与伽马射线暴相关,像EP这样的灵敏监测器能精准定位它们。” Roberto Ricci博士表示。然而,谜团依旧,EP发现的伽马射线暴很特殊。

  一般情况下,X射线比伽马射线提前几十秒出现,但EP240315a却提前了超过六分钟。“如此长的延迟前所未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孙惠说。“这为我们带来全新认知,或许要重新思考伽马射线暴模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鹤强调。

  “EP240315a这一国际合作研究表明,EP将会在高能时域天文领域的全球协同观测和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天关卫星快速河外暂现源科学组负责人吴雪峰研究员评价。

  过去的设备虽然能探测软X射线,但EP凭借其卓越的灵敏度和宽广视场,真正打开了这个窗口。“这只是一个开始,充分展现了EP探测早期宇宙爆发的潜力。”EP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说。

  “EP刚‘睁眼’就发现新现象,未来定有更多惊喜。”欧洲航天局项目科学家Erik Kulkkers博士满怀期待。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国家天文台刘元研究员、孙惠副研究员及徐栋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高鹤教授、国家天文台张臣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记者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沈阳市考察调研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