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颠覆70年认知!“太空合声”之谜揭晓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颠覆70年认知!“太空合声”之谜揭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2-06 09:49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合唱”时刻在上演。“合唱”源自地球和行星空间一种神奇的电磁波动——合声波。它就像太空中的“加速器”,能够把低能量的电子加速到高能量状态,甚至引发地球上壮观的极光现象。神秘的波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能量转移机制?它为何能在远离地球的深空中产生?这些问题困扰了科学家70多年。直到最近,这一宇宙奥秘才被揭开。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曹晋滨团队与美国、瑞典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自然》发表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在地球中性片观测到重复的上升调合声波,并揭示了背后的非线性能量转移机制。

  宇宙“加速器”:合声波的神秘能量

  合声波,全称“哨声模式合声波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和其他行星磁层的电磁波动。其电磁信号转化为声音后,宛如清晨群鸟的合唱。然而,合声波听起来美妙,却潜藏着危机。

  合声波不仅能将低能电子加速至百万电子伏特的高能状态,对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和航天员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还与地球极区脉动极光的产生密切相关。它甚至能改变近地空间高能电子辐射带结构,进而影响空间天气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合声波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尽管合声波已被研究了70多年,但其产生和传播机制仍充满争议。

  “探明合声波背后涉及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对等离子体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第一作者、曹晋滨团队成员刘成明指出,“例如,在核聚变领域,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磁约束难题。合声波研究还可拓展至高能物理领域。它能在极小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将电子能量提升5个数量级,是宇宙空间中已知的最强‘加速器’之一。”

  刘成明认为,合声波争议之所以持续70多年,主要原因在于合声波一直被认为与行星的偶极磁场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偶极磁场控制的近地区域,且从未直接测量过合声波内部的能量交换。

  探索“无人区”:中性片中的新突破

  与以往研究不同,曹晋滨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地球中性片这一特殊区域。地球中性片位于地球磁场尾部,磁场结构复杂且与地球偶极磁场的结构明显不同。

  研究团队通过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首次在地球中性片发现了重复出现的上升调合声波,并直接测量了合声波内部的非线性场-粒子能量交换。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合声波仅在地球偶极磁场控制的近地区域出现。但新的研究成果带来了不同的认知。

  “我们发现,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非偶极磁场中性片区域也会出现合声波,其产生机制与传统的合声波产生机制截然不同,来自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刘成明解释说,“这一发现意味着,合声波可能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该成果极大拓展了合声波研究的范围。

  至于合声波是如何产生的,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空穴”现象。这些“空穴”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电子在太空中“挖”出的小洞。在合声波中,电子的分布并不均匀,在某些方向上变得特别稀疏,从而形成“空穴”。这些“空穴”就像一个“能量发射器”,能够发射电磁波,即人们观测到的合声波。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他们发现,波强度与能量转移速率存在强相关性,这表明更强的能量转移会产生更强烈的合声波。

  刘成明表示,这一新成果有望为有效防御或减轻合声波的威胁提供理论支持。“我们的工作证实了电子洞或‘空穴’的关键作用。如果能够通过人工手段填补这些洞或‘空穴’,那么合声波将无法产生,也就不会给我们带来辐射危害。”

  解锁“新密码”:合声波的应用之路

  对于该成果,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霍恩评价:“新发现的合声波在以往认为不可能出现的区域出现,是一个在令人惊讶的区域出现的令人惊讶的结果。同时,首次观测到的相空间电子洞是一个非凡的发现。这项工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合声波的理解,还将极大提升我们对高能电子辐射带的预报能力。”

  只有团队成员才知道,这项研究的挑战性有多大。“我们必须突破自身认知的瓶颈,要知道,传统认知根深蒂固。”刘成明说,团队深入探索非线性理论,对海量卫星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得以从传统认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不仅如此,成果还经历了更为严格的检验。“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刘成明回忆,“当我们看到那些重复的上升调合声波时,才确信找到了新的东西。”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我们还将致力于合声波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助力空间天气的精确预报。希望研究能够为未来空间科学探索保驾护航。”

  他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在研究过程中用上我国的卫星数据。“目前国内尚无类似MMS卫星的数据,但相信未来会有很多。我们期待能利用国内的卫星数据,进一步拓展合声波研究。”刘成明说。(葛家诺 倪思洁)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