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催生新科研范式,创新生态尤显重要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AI催生新科研范式,创新生态尤显重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3 03:50

  【科学随笔】

  作者:黄琳、刘彦蕊(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正高级经济师;副研究员)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处理多维度、多模态、多场景下的模拟与实验数据,解决复杂推演计算问题,加快对自然规律的发现、验证和应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在工具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革新,这种新科研范式更需要利用好全球资源。面对这样的新趋势,持续夯实科研数据共享、加强科研设施共建、促进科技伦理共治,既是为开放创新打好根基,也能加速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科研数据便捷共享为新科研范式提供信息支撑。科研活动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在海量科研数据“投喂”下,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大量计算,从而产生新发现。因此,畅通科研数据流通共享的渠道,能够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向更加包容、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方面,国际上目前建设形成的一批高水平科学数据中心,如美国的基因银行(GenBank)、“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等,已能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资源。不过,科研数据的共享和跨境流动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这同样值得关注,需要出台相关措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强科研数据开放共享,从而适应新科研范式对数据的需求。

  大科学设施的共建开放为新科研范式提供重要工具。当前,科学研究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复杂度高、研究活动规模大、跨越的学科多、研究设施更加特殊。国际科技合作也越来越倚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开放。从国际上看,德国近年来陆续通过了一批新建或扩建的大科学设施计划,希望成为国际大型装置的集聚地,并鼓励德国科学家大力参与国外大型装置的建造和运行。目前,我国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布局了大科学装置,为了更好发挥这些大科学装置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实施公平良性的竞争机制,利用大科学设施集聚更多国际资源。

  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加强全球共治是新科研范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深度赋能科研、医疗、金融等多个应用领域,但也带来了不能忽视的潜在风险,例如,恶意生成和推送虚假信息、侵犯知识产权、黑客攻击、病毒入侵导致系统瘫痪等。防范这些安全隐患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形成完善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我国也需要增强科研人员的风险意识与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新的科研范式呼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而构建开放创新的制度能够加速新科研范式到来。一是探索风险可控的数据共享开放跨境流动机制。健全科研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合规使用、安全跨境等方面的制度,制定数据登记、流通、监管等标准及规范。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开放区域探索建设枢纽科研数据中心,建立跨行业部门的数据工作组,完善科研数据托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项目收入、创新券等激励手段,鼓励科研单位共享数据到平台,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二是以重大科技项目引领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积极利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重大预研项目有组织科研机制,提升项目国际参与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采用“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推动设施面向企业共享开放。重视设施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鼓励人才团队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三是完善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监管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更多单位建立科学技术伦理委员会,在相关伦理方法指导下开展“负责任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伦理影响及风险点评估机制,加强敏捷治理,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推动完善国际化科技治理体系,推动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应法律法规建设。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3日 1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