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闻随笔】
作者:陈城
近几日,江苏媒体连续刊文报道“杭州六小龙”,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轮对我国其他各主要城市为何没能诞生“科技新贵”的讨论和思考。
引发此轮讨论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工智能是当下最为火热的科技产品,同时也是拥有海量消费者端用户群体的科技产品。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各主要城市确实都希望本土企业中能够出现类似公司,这不仅代表先进生产力,更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
对于“六小龙”诞生于杭州,网络上已经有了很多精辟的总结:营商环境、创新氛围、雄厚资金、人才济济……不少人认为,正是因为杭州这座城市的上述优点,才能在这里诞生大量的“科技新贵”。这样的推断是简单的演绎推理,某种意义上,即便其他城市都有上述优点,也不代表一座城市就能够有相关的亮点产出。因此各个城市都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重点领域下功夫,从各自特色寻找突破口,以期在未来能够培育出同样量级的科创企业。
中国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创新,需要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这其实意味着,让营商环境变得更好、创新氛围更加融洽、努力留住更多人才和资金,是每座城市都要为之努力的事情。应该看到的是,“六小龙”成功了,但杭州的优势并非近期才形成,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
人工智能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其只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力量之一。比如,安徽合肥关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全国一枝独秀;贵州贵阳借助地理优势走大数据产业赛道;北京聚集了超300家商业航天企业,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不仅关联着营商环境、创新氛围,还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再度表明,杭州的城市发展和营商环境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想要让城市整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要做的则远不止这些。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