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传5G比4G辐射更强,对人体危害很大?谣言!
首页> 科技频道> 互联网 > 正文

网传5G比4G辐射更强,对人体危害很大?谣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2-24 08:52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5G通信用户已突破10亿户。网络信号的传输需要建立移动通信基站,而随着通信用户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的担忧也逐渐显现,最近,诸如“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更大!”等一些说法引发公众关注,这些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什么是5G通信基站?有辐射吗?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站电台。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举个例子,我们用无线局域网,用手机的Wi-Fi也好,笔记本电脑上的Wi-Fi也好,要接入网络,它就有一个Wi-Fi节点,网络端面向用户的设备就叫接入节点,对移动通信来说就叫基站。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化。专家表示,5G通信基站的辐射值很低,且为电磁辐射,距离越远信号越弱,对人体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现在的基站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那么老百姓心目中觉得基站就是挂在建筑物最上面的一个铁塔,铁塔上面挂了很多天线,他以为这就是基站,这确实是基站的一种形式,但是传统的一种室外的大基站或者叫宏基站,但实际系统大部分部署的都是室内的,都不叫这种大基站,就是小基站或者现在我们常说的是叫室分系统,功耗相比都低很多,而且更加绿色,所以基站的形式是非常多的。

  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增值并无关系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已开通5G基站超425万个,数量全球第一,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而4G基站总数已达500余万个,那么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值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辐射,其实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增值无关。网络提速不是靠增强通信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而是靠扩容传输带宽,就像拓宽高速公路一样。5G通信基站也是一样。而且,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就越好,手机和基站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反而越小。

  辐射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就越高,反之则越低。5G信号所使用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属于厘米波,这个和目前我们的2G/3G/4G差别不算太大。还有一种,相对较高,属于毫米波的范畴,不过在我国目前还未部署。但是无论是之前用的2G/3G/4G,还是毫米波级别的5G,其频率都比可见光要小。因此,单从辐射本身的属性而言,无线电波所蕴含的能量比可见光还低,对我们没什么危害。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我们国家现在为了保证电磁安全,通过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严格地进行电磁的管控,避免对老百姓产生不可控的辐射,这一点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坚守的。我们国家任何一个基站要入网,要最后能够商用,它必须符合相应的电磁的一些标准,一些辐射的标准,一些我们的协议的标准,还有一些接口的标准,只要是通过国家认证的,都是安全放心的,不会说出现某个基站突然功率增加100倍,变成一个大的类似激光器一样,天天对人体产生辐射,那是不可能的。

  地球辐射无处不在 人类无法回避

  说起辐射,它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而5G基站发射的是电磁辐射,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电磁辐射,主要有长波、无线电台、移动基站、可见光、红外线以及部分低频紫外线。而电离辐射主要有α、β、γ射线等,也叫粒子束或粒子流,我们通常所说的核辐射指的就是这类辐射,这类辐射大多出现在我们通常不会接触到的地方,例如:核电站核聚变区域、核爆炸、宇宙空间射线等。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自然界电闪雷鸣、太阳黑子活动等都在产生电磁辐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台、基站天线、微波炉、电磁炉、电脑、电视机、吹风机、收音机等家用电器也会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看电磁辐射频率的高低;二是看电磁辐射功率的大小。

  只有当这两个因素超过一定的允许值而造成辐射污染时,才有可能会对人体带来负面影响。电磁辐射无处不在,只要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大部分的电磁辐射都是无害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实际上我一直认为5G的辐射严格来说是可以忽略的,包括4G的基站辐射也可以忽略。严格来说,真正对人体辐射的不是基站,而是我们的手机,特别是手机信号不好的时候,它的功率发射是满功率发射的,这时候辐射更大,所以老百姓可能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小的终端,而更多地去关注一个庞然大物,基站实际上对我们基本没啥影响。

  5G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量低于家用电器

  一般来说,电吹风的辐射为100微瓦/平方厘米,电磁炉的辐射量能达到580微瓦/平方厘米,家中常用的无线路由器,在1米范围内产生的辐射量也有60微瓦/平方厘米以上。而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按照《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的国家标准要求,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运营商考虑到信号叠加,工程施工要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所以,无论是与国家标准还是与常用的家用电器相比,通信基站的辐射量都微乎其微,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专家介绍,移动通信系统有专门的铁塔,因担心辐射等问题,一些人“见铁塔色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根据无线电波的水平方向传输原理,是往外辐射的,也就是说铁塔基站下面反而没信号,所以就有“塔下黑”这样一个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在塔基站下是最安全的。

  专家提示,5G基站的建设都是公开透明的,百姓有知情权。如果肉眼能够看到基站,也就是说在视线距离以内,即视距传输,此时手机跟它通信,手机的发射功率会非常低,耗电也低,更加绿色。(记者李峥 董良言 闫乃之 彭海龙 杜曦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