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呼吁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专家呼吁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9:34

  “一到寒暑假孩子就沉迷于手机,一玩就停不下来”“未成年人能轻松绕开‘防沉迷’系统,家长该怎么防?”……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却也同时面临着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这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教育难题。

  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使用手机上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一直保持在90%左右。

  近日,以“携手织密防护网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国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卜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主办方未来网总裁万兴亚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李国强指出,沉迷手机不仅可能会导致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问题等生理健康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交焦虑、注意力不专注等问题。此外,认知发展、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可能会抑制青少年批判思维的成长,造成深度阅读能力下降。李国强建议,家长们要用好手机和平台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同时,社会应共建提升家庭数字素养建设,改善家庭数字教育不普及、家庭网络监管尤为不足的局面。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它照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困境。”座谈会上,卢勤表示,“手机沉迷”背后,往往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大部分青少年的过度用机行为,实质是对情感陪伴缺失的补偿。当家庭对话变成“作业写完了吗?”“考试多少分?”“考第几名?”手机就成了孩子们获得即时反馈、平等交流的一个“安全岛”。

  与会专家表示,在数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不能仅靠限制,需“家校社”协同防范,各方要以“技术革新”构建智慧防线,以“爱的陪伴”填补情感缺位,以“素养教育”培育理性思维,为孩子守住一片星光。

  万兴亚表示,要建设好、有效利用好未成年人模式,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开发与联动,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制作出有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

  “AI时代的预防手机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维’,不能只靠传统方法,还需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孙宏艳据此提出多条建议。在技术方面,可以将此前青少年模式的“一刀切”式设置转化为个性化防沉迷,用AI大模型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守护方案;在企业层面,要以儿童友好为原则,尽快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AI大模型,同时嵌入手机管理的定制化方案,及时向家长、教师反馈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数字产品的行为,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

  储朝晖认为,缺乏自主权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最主要、最根本、影响最大的因素。他在长期教育调查与研究工作中了解到,很多青少年在4岁至18岁这一成长时间段中,大量的时间、空间乃至学习、生活内容,都处于被控制、被要求、被安排之下,长此以往也导致他们形成被动型人格,且青少年容易对各种被禁止的事物感到好奇,进而产生沉迷。“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选择。”储朝晖建议,破除沉迷要从内心确立主人翁意识开始,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

  卜卫从事媒介与青少年研究30余年,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都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并上升到实现儿童权利的高度。他们也必须具有一定媒介和数字素养,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生计、发展,并在促进社会改变中发挥作用。因此,对已经有“瘾”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电视瘾、游戏瘾、漫画瘾或是直播瘾等,最好的帮助不是戒网戒电视,而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成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