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GC,解锁网络平台“新玩法”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AIGC,解锁网络平台“新玩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3-03 08:59

  快手生成式人工智能导演共创计划作品《雏菊》海报。

  人社部与“可灵AI”合作发布的职业数字画像。

  人社部与“可灵AI”合作发布的职业数字画像。

  由抖音、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AIGC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海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生成式AI有哪些“能耐”?它让互联网空间出现了哪些变化?面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平台又应如何应对?

  满足多种创作需求

  家住北京的刘女士有个新爱好:用AI特效拍短视频。视频作品里,她一会儿变回幼时的自己,一会儿穿着长裙漫步在洱海畔,一会儿化身冰雪公主,甚至家里的小猫也开口讲起了段子……她感叹:“每天都能发现新花样!”

  让刘女士着迷的这些特效背后,是生成式AI大模型正在各类互联网内容平台中普及。

  打开小红书,用户能借助AI“一句话生成配图”,文字内容更容易传播分享;打开涂鸦界面,随手画上两笔,就能生成像素风、毛绒公仔、积木、手绘等风格的图片。

  喜马拉雅平台经过百万小时的自有版权音频数据训练,依托全品类音色库,让用户只要录十几秒音频,就能生成一本自己音色“朗读”的有声书,还能一键切换语种甚至方言。

  借助抖音推出的剪映,用户不仅能用AI配音、生成文案和图片,甚至只需上传视频片段,就能一键生成配好了旁白、音乐的短视频。截至2025年2月,抖音“AI绘画”的标签已有468.8万人参与,累计484.9亿次播放。

  使用快手推出的“可灵AI”,用户上传文字描述和参考图,就能实现图生视频。2024年9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可灵AI”联手,发布“职业数字展馆”短片,首次以AI方式全景呈现职业数字画像。当年12月,快手平台又上线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导演共创计划,9部电影短片亮相,涵盖奇幻、亲情、动画等多种类型。

  生成式AI能理解人类语言,学习海量数据,并自主创造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有了AI大模型技术,互联网平台正开发出更多便捷的内容生成工具,更多创作需求得到满足,每个人脑海里的想象都可能出现在眼前。

  丰富互动模式

  河北石家庄的王先生有个新发现:自己常用的“今日头条”上,多了个“专属AI助理”功能入口。

  他在“头条AI”里提问“国际金价趋势是什么”,不出几秒就生成了答案。以往分散在媒体文章、政府文件、专家访谈里的数据与信息,被简明扼要、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对哪个观点有疑问、想了解对自己工作的实际影响,还能和AI进一步讨论。

  “以往我只把头条当成搜新闻的工具,现在‘玩法’更多了。”王先生感叹。

  记者发现,近期,新浪微博、小红书、微信“搜一搜”、哔哩哔哩等平台均推出了“智能搜索”,基于平台数据库,辅以大模型联网搜索、深度思考等技术,AI能针对用户问题生成个性化答案,帮忙总结筛选搜索内容。

  基于每个平台不同的内容生态,不同的AI搜索也有不同的特长。以小红书推出的生活搜索应用“点点”为例,依托小红书上大量生活方式、旅行打卡类笔记,“点点”在定制旅行攻略、搜集生活妙招时格外好用。

  “前几天我去杭州玩,‘点点’就帮了大忙。”湖北网友小宋告诉记者,“它不仅根据我的时间和预算生成了推荐行程,还参考其他网友的真实笔记,推荐了本地美食、小众拍照打卡点,点击就能跳转到原文。再也不用手动找攻略了!”

  除了让搜索更省力、更有趣,生成式AI大模型还能让网络互动更丰富。

  近几年,不少微博用户发现,有个叫“罗伯特”的“网友”不时出现在自己的评论区,有时毒舌吐槽,有时暖心激励,有时还能开几个颇有哲理的玩笑。它不是真人用户,而是基于微博知微大模型训练而成的AI机器人。

  微博有高互动、强时效的特点。“罗伯特”以微博社区数据和最新知识库作为训练语料,做到对平台“热梗”了如指掌,常蹦出令网友津津乐道的“金句”。目前它的账号拥有167万粉丝,日互动次数超过11万。

  如今,“互动AI”已成为各网络平台的标配。比如,哔哩哔哩上有许多优质知识分享长视频,网友可以将视频分享给“AI课代表”,一键获取视频摘要。

  发挥AI的最大效能

  AI的内容生成能力,人们有目共睹,但想要让生成式AI发挥出赋能内容创作的“最大效能”,还必须扫清同质化、虚假、低质内容等“绊脚石”。

  小铭是一名艺术史领域的博主,她的视频以知识分享为主,每次都需要悉心策划选题、阅读消化大量专业资料。她对记者吐起了“苦水”:“我们花一个月原创的内容,有时刚一发布就被别人AI洗稿,流量还比我们好,真的很无奈。”

  据了解,伴随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一些专业洗稿工具,支持快速改写、批量发布等操作,让抄袭洗稿变得更快、更容易、更隐蔽。

  同时,AI丰富了网络内容的供给,却也可能带来虚假谣言。

  近期,公安网安部门依法查处一起编造“学校发生火灾”网络谣言案,涉事网民正是利用AI软件合成学校发生火灾的图片并传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24年公安部公布的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中,有4条涉及使用AI造谣。

  互联网平台接入AIGC创作工具的同时,应如何做好防范?

  今日头条在2024年开启治理,对抄袭、洗稿等采用“零容忍”态度,同时加强对AI内容的审核力度。

  通过持续迭代模型、增强系统对低质AI内容的识别能力;辅以加强人工审核、上线“AI创作内容”标签、发布违规治理公告等举措,平台全年共对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进行了识别和管控,对近3万个利用AI批量发布虚假低质内容或恶意抄袭、洗稿的账号进行了处罚。

  通过完善谣言库、权威信源库,组建医疗、财经、体育等专业领域的人工审核团队,今日头条去年共拦截不实信息超500万条,处罚涉及造谣的账号超4.7万个。

  现有治理手段外,各平台还在探索“用AI治理AI”。

  目前,今日头条已将AI模型引入识别AI生成虚假信息的流程。“我们将‘一眼假’的内容交给AI模型快速解决拦截,模型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则交由专业审核人员判断。”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何AI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识别虚假信息?负责人解释,关键在于生成式AI大模型能够通过学习发文风格,更精准地锁定虚假内容。

  比如体育娱乐类内容,权威信源较少,容易出现错判;治理人员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发现这一领域的虚假内容往往伴随着夸张的文风和用词。因此,平台在虚假信息检索链路中引入“AI模型学习虚假内容写作风格”机制。这一做法显著提升了虚假谣言的拦截量级和拦截效率,用户满意度也提高了。

  未来,大模型能力不断升级,“扬长避短”最大化AI效能的探索也将进一步深入。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认为,借助AI的生成能力,未来网络平台还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认知偏好和背景信息,生成个性化的辟谣信息,帮助内容市场“庄稼代替杂草”“良币驱逐劣币”。

  同时,AI还能用于协助追踪相关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路径,及时发现并预警,干预和制止不良信息扩散,同时便于事后追责。

  然而,多名专家也指出:AI生成内容的治理具有复杂性,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支持。执法机构要做好法治保障的护盘手,建立“技术取证—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全链条执法标准,用户也应成为理性的受者和传者,对可疑内容主动进行核实。霍旻含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