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机器人辅助 患者康复加速
首页> 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 > 正文

用机器人辅助 患者康复加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3-04 09:11

  近日,由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智能骨科研究型病房主任王军强带领的智能骨科团队,运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骨盆通道螺钉置入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90岁高龄的骨盆骨折患者。

  惊险一刻

  “我就想过个马路,谁承想会这样。”90岁的王亮(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日常遛弯儿竟遭遇飞来横祸。被轿车撞倒后,王亮右侧身体重重着地,当即痛得无法动弹。

  随后,120急救车将王亮送至北京积水潭医院。

  检查显示:右髋部及右大腿内侧明显肿胀,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触痛明显,骨盆分离挤压试验(+)。幸运的是,得益于日常锻炼,王亮的身体基础条件好,生命体征平稳,暂没有出现休克等症状。

  这种“骨折之王”在年轻人身上都凶险异常,更何况是年过九旬的老人,骨盆骨折是不容忽视的急症。但传统手术需要大开大合,老人身体根本承受不住;保守治疗又会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致命并发症。

  争分夺秒

  当天,王亮被收入智能骨科研究型病房,智能骨科团队立即启动多发创伤的绿色通道抢救机制。创伤骨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医生迅速集结,建立静脉通路,完成抽血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评估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前影像学显示,患者的左侧骶骨骨折,右侧耻骨骨折、髂骨骨折,骨盆骨折分型为C型,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分型为IV型,是极度不稳定型的前环骨折和双侧后环骨折。所幸没有明显的骨盆出血或内脏损伤的表现。

  智能骨科团队经过仔细查体和阅读影像资料,共同商讨该病例后认为,王亮年龄较大,平时身体状态良好、基础病不多,加之其手术意愿较为强烈,决定为他尽快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加速患者早日康复,避免老年骨折患者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精准出击

  无影灯下,智能骨科团队将患者示踪器安放在左侧髂前上棘,使用术中三维影像设备获取骨盆的三维图像,扫描结果传输至机器人导航系统,完成螺钉置入的位置和走形,并在机器人的引导下分别置入4枚通道螺钉。置入后再次进行CT扫描验证,证实导针精确置入。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毫米级精度的引导下,这项原本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手术共计耗时1小时30分钟,术中出血不到20毫升,每枚螺钉置入位置的切口长度约1.5厘米,完美达到了预期。术后,王亮安全返回病房。

  又能走了

  术后第二天,医生团队复查X片显示螺钉植入位置非常满意,骨折基本达到稳定复位,同时,复查的全血细胞计数中,血红蛋白指数为102g/L。术后第三天,在智能骨科病房护理团队及康复师的指导和护理下,王亮可以坐立在床上。术后第四天,王亮迎来了出院日。“得亏有了这么先进的医疗技术,让我还能下地行走,谢谢你们。”他说。

  为什么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手术需要机器人辅助?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是指60周岁以上,低能量损伤或日常活动应力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和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FFP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由于骨盆形态、骨折类型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传统的手术方式往往面临手术切口较大、骨折暴露复位困难、植入物易损伤周围组织结构等严重问题,手术难度和风险均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为“不友好”。

  对于不稳定型骨折或伴有内脏损伤甚至生命危险的患者,应考虑尽快手术治疗,以确保骨盆结构的稳定性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此时导航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以及骨盆骨折微创复位技术能够大大弥补徒手操作的劣势。“这项机器人辅助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将原本异常复杂的结构和较为困难的手术方式变得可视化和直接化,能大大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的创伤,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十分受益的。”王军强介绍。

  (作者杜浩源 王曦竹,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智能骨科研究型病房)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