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九旬院士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九旬院士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

来源:科技日报2025-03-25 09:10

  【弘扬科学家精神】

  ◎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于舒雯

  三张斑驳书桌、四个文件柜、层层叠叠的书籍手稿,笔尖沙沙划过草稿纸……在一厚摞文献后面,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抗震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林皋正伏案疾书。

  在案头,1977年版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书脊早已开裂,压着他近期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的全英文报告;保温杯旁散落着剪报,白鹤滩水电站的新闻旁批注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林皋院士的“抗震人生”已超越物理维度——那些镌刻在共和国大地上的水利工程,既是科技的丰碑,更是一个科学家用生命夯筑的精神长城。

  岷江逆行 一生诠释科研报国初心

  2008年5月,岷江峡谷震颤未息,一叶冲锋舟在浑浊江水中艰难穿行,山体滑坡的碎石还在砸向156米高的坝顶。“再近些!”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冲锋舟上,他半个身子探出舟身,紧盯混凝土面板上狰狞的裂缝——那是汶川地震留给紫坪铺大坝的伤痕。

  地震发生后,林皋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四川水利水电建设发达,大坝众多,关乎成都平原百姓身家性命和千万亩良田,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做工程抗震研究的,必须要到一线去!”当时79岁的他,第一时间应邀加入水利部集结的专家组,紧急前往灾区紫坪铺水库勘查大坝震害情况。

  当众人为“无垮坝奇迹”庆幸时,老人却保持严谨再三强调:“必须抢在汛期前修复破损!”震后一年间,他带领团队六次亲赴灾区,参加四川水利工程的灾后勘查修复工作。

  这位在废墟中躬身记录的老人,将中国大坝的抗震智慧镌刻在世界工程史册上。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和专注,贯穿了林皋整个科研生涯。

  1949年10月1日,林皋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科研报国”的信念如同一簇火焰,在他心中永久点燃。“我立下誓言,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报效伟大的祖国。”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他们用一年时间验证了坝顶挑流方案的可行性,攻克了我国第一座双曲拱坝——广东流溪河坝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为坝顶挑流方案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如今的流溪河工程顺利通过多次泄洪考验。

  林皋创造的“高光时刻”不胜枚举:1972年,在吉林白山拱坝的抗震试验中,他与相关团队将我国大坝模型抗震试验技术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他参与编制的我国首部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让复杂地基上核电站抗震适应性分析的研究突破行业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严谨治学 不断攀登更高科学山峰

  在林皋办公室东南角那排玻璃书柜里,整齐排列着1981年以来,他培养的100余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对于每一本论文,大到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他都严格把关修改。

  “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两把金钥匙。”现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闫东明教授至今都记得,林皋赶在出差前帮他逐字逐句修改论文的场景。

  “每到关键时刻,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请教导师。”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复明一说起自己的导师,语气中满是尊敬。虽年事已高,林皋还是会经常应邀和王复明团队作交流,对他的研究项目给予建议和支持。如今,王复明继承了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带领团队专注于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对此,林皋欣慰地说:“时至今日,我国已从筑坝大国转变为筑坝强国,许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很欣慰看到年轻一代带着我们的理想,继续向更高的科学山峰进发。”

  2024年,在“比例边界有限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林皋用流利的英语作完报告,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展示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抗震专委会主席马丁·威兰曾评价林皋:“所有重要的领域他都已经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研究,如果没有这些进展,将很难想象能在中国和其他强地震活动区建造众多巨型大坝。”

  如今,林皋仍在从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规范修订工作。“为什么我一把年纪了还在搞科研呢?就是想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多做一点工作,再做一点贡献。”采访结束时,林皋的感慨铿锵有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