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陕煤黄陵矿区双龙煤业地下百米处0.78米—1.3米的逼仄空间里,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上演——随着采煤机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刀般划过岩壁,乌金如流水般涌出,整套流程却不见矿工身影。3月20日,这个突破传统开采极限的智能煤矿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全国首个投入实际应用的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成套装备,成功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大进展名单,具有极高的示范价值。这次验收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极薄煤层开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年产能百万吨”这个曾经的天文数字稳稳落地,更意味着全球近30%的难采煤炭资源迎来破局曙光。
破题“毫米级”开采困局
传统工艺下极薄煤层作业空间不足成人高度、设备难以施展,长期面临“采得出但采不好”的困境。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项目团队创新打造“机身传动系统悬机身式布置+双截割电机”结构,让采煤机在0.78米采高下仍保持灵活身姿;中压变频技术则为设备“瘦身健体”,使其在起伏巷道中如履平地。如同在核桃壳里雕刻战舰,这些突破让“厘米级操作、毫米级控制”成为可能。
构建智慧开采“中国方案”
当惯性导航系统与智能截割算法深度融合,设备开始展现“人类智慧”:采煤机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刮板机、液压支架默契配合,地面控制中心大屏上,设备群的实时数据流汇成数字孪生矿井。
重塑行业生态链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验收专家指出,项目实现了三角煤的自动截割、工作面与顺槽装备的协同控制,开创了“无人作业+远程干预”模式,真正达到了无人化常态开采的标准,推动行业由“汗水驱动”向“智慧驱动”转变。据测算,该技术若全面推广,可释放我国超百亿吨极薄煤层资源,相当于再造10座大型煤矿,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在“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当下,这项突破恰似及时雨——它既提升稀缺资源利用率,又通过智能化手段降低能耗,让“井下无人则安”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站在新起点,中国煤科上海研究院已着手构建智能开采技术生态圈。未来,这些在地下深处淬炼出的中国智慧,或将沿着“一带一路”点亮更多矿山的“智慧之眼”,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东方解决方案。(全保朝 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