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29日,中关村论坛期间,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研究院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6G领域最大的关键词是标准化。“按照目前的推进节奏,首个6G标准有望在2029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到2030年,6G有望具备商用能力。”
刘光毅认为,从产业角度看,6G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技术驱动。应秉持“以场景为牵引、需求为导向、商业闭环为目标”的理念。“首先要关注未来6G所能支撑的新场景、新业务、新应用以及新商业模式。在推进6G标准制定的进程中,开展业务应用以及新型终端的培育与探索,实现网络与业务、应用与终端的协同共进,加速应用落地。”他进一步阐释。
当下,AI正以更低的算力,加速自身的普及与应用。刘光毅指出,6G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实现网络对无处不在的AI应用的有力支撑。
以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为例,目前,行业内存在企业各自为战的情况,这种封闭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当前机器人行业的进步与普及。“每家企业自行搭建一套体系,导致机器人的能力、适应场景以及市场定位都极为局限。而且,不少企业采用一体机方式,将算力、数据都集中在单机上,使得单机的重量、尺寸、体积、功耗和成本大大受限,普及门槛高、适应场景也极为有限。”他介绍。
在刘光毅看来,6G的优势在于实现通信、感知、计算、AI以及大数据安全等能力的深度融合。基于这些能力,可以更好地赋能智能机器人,实现算力卸载、AI能力卸载以及感知能力卸载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让机器人更轻便、成本更低、续航能力更强,使其有可能走出传统家庭场景,以移动方式拓展至更多应用场景。
记者:田新宇 武玥彤
制作:王桂淋(实习) 田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