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年度特展“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在蒙民伟人文楼启幕。通过128件珍贵的科学器物、艺术装置与互动展项,全景式呈现了无线电技术从理论突破到产业革命的一路征程,并邀约以无线电技术作为观念、工作方法和想象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尝试打开新的对话和对技术的多元想象。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总编辑、知名无线电收藏家徐蜀先生共同策划,分设“抓住那束看不见的光”“听,石头在唱歌”“鸟枪换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浪潮”5个单元以及“永不消逝的想象力”特别单元。
从赫兹检测电磁波的实验装置,到会“唱歌”的矿石接收机,再到三极管和调频接收器,完整呈现技术迭代脉络。观众可通过扫描展厅入口处的二维码参与“电波密令”互动,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马可尼式金属末检波器(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英国,20世纪初)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先驱者用火花与线圈开辟新领域,开启了无线电技术的时代延伸。”策展人王京介绍。
展厅参观
展览开篇,一件诞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布冉利式金属末检波器率先映入眼帘。“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在重复赫兹实验时,从铁屑的细微变化中获取灵感,发明了这款检波器。它首次实现了电磁波接收,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矿石接收机(Ducretet公司,法国巴黎,1921年)
三极管和超外差电路的发明是无线电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中期,无线电衍生的一系列技术开枝散叶,射电天文学、雷达、卫星导航、射频识别等应用或理论陆续诞生。
耳机扩音器套装(美国,20世纪20年代)
展览现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表示,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无线电技术推动了媒介发展和传播变革。“马可尼的金属末检测器让《泰晤士报》在1902年实现跨大西洋新闻实时传送,重新定义了新闻时效性。”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指出,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无线电百年历程的致敬,更是多元力量共筑科学文化的生动实践。
据悉,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永久场馆预计2027年开放,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我国首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记者 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