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打下了基础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前不久,中国科协围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回应公众关切,道出科技界的共同期盼。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些优秀科技期刊初步跨入一流期刊行列。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仍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科研产出不够相称与匹配,需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打造世界一流期刊,一流稿源是根本和基础。《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统计显示,我国作者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逐年攀升,2023年接近73万篇,但95%发表在国外主办的期刊上。如何把优秀的论文吸引回来?首先要坚守学术第一立场,保证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一致,为科学发展做好服务。此外,还应探索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引导高质量稿件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
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集约发展是重要手段。眼下,伴随数字出版改革的日益深入,科技期刊资源整合速度加快。科技期刊的竞争不再依靠单刊“打天下”,往往通过集群化优势取胜。破解当前国内期刊“小、散、弱”问题,需加快集群化建设步伐,提高产业化水平,这既有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还利于维持健康运营,逐渐缩小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差距。近年来,以SciEngine、SciOpen为代表的综合平台,和以中华医学期刊网为代表的专业平台同步得到发展,学术发表主场优势得以不断积累。
运营好科技期刊,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国际出版机构多数拥有遍布全球的专业编辑和运营管理队伍,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发展通道。为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期刊事业,我国也做出了诸多探索。比如,在机制上,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机构明确规定,期刊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同薪同酬,设立不同级别的奖励。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国也拥有很多有利条件。
从科研产出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打下了基础。
从发展机遇看,学科交融日益深入,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新学科、新领域、新课题呼唤新的承载主体。聚焦科学前沿,我国科学家牵头创办的《电化学能源评论》《创新》《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等新期刊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去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启动实施,将助力一些高质量期刊再上发展新台阶。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厚培国家科技创新的沃土,凝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期刊将走向卓越、跻身一流行列。(喻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