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车站上的梯弦舞者——记机电扶梯专业技术能手侯军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车站上的梯弦舞者——记机电扶梯专业技术能手侯军涛

来源:北京地铁之窗2025-04-21 10:46

  在北京地铁纵横交错的轨道网络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守护者”,他凭借着精湛的电扶梯专业维修技术,守护着千万乘客安全出行,他就是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电梯维修项目部电梯作业一部主任侯军涛。32年光阴流转,他对电扶梯从认识、到了解、再到钻研,从一名普通维修工成长为技术能手,他用坚守诠释着匠人精神,用热爱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

车站上的梯弦舞者——记机电扶梯专业技术能手侯军涛

  从学徒到技师 热爱是坚持的动力

  1990年,年轻的侯军涛考入北京地铁技校管道钳工专业,“当时一个班里只有六七名学生被选到钳工方向,主攻电梯维修,我很幸运成为其中一员。”回忆当初,侯军涛坦言,最初只是觉得电梯维修技术含量高,却不曾想这一干就是三十余载,可能侯军涛与电梯的缘分早已注定。

  1992年实习时,侯军涛被分配到西单站冷冻站从事管道维修工作。“那时以为要跟电梯专业失之交臂了,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幸运的是,一年后毕业分配时,他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前门站,正式成为一名电梯维修工。

  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初入职场时,师傅只让他递工具、打下手,整整半年都没让他真正上手维修。“因为电梯是特种设备,师傅也是考虑安全等因素,但是我当时特别着急,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无处施展。”直到有一天,侯军涛鼓起勇气向师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师傅随口问的几个专业问题就把他难住了。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沉下心来钻研技术。

  从此,侯军涛养成了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随时查阅资料、请教前辈。从扶梯的机械结构到电气原理,从常见故障到特殊案例,他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0岁,侯军涛就被调任大修工区作为带班主职,带领团队负责电扶梯大修任务,迅速成长为技术中坚力量。

车站上的梯弦舞者——记机电扶梯专业技术能手侯军涛

  与时代同行 在技术革新中不断成长

  进入21世纪,北京地铁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新线路不断开通,路网电扶梯数量成倍增长,品牌和技术也日益多样化,这对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那时候压力很大,不学习真的跟不上。”侯军涛回忆道。面对新技术、新设备,他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培训,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不同品牌扶梯的技术手册。“每次遇到新机型,我都会把关键参数和维修要点记在小本子上,现在这些笔记都成了宝贝。”

  2008年,宋家庄车辆段建立了员工培训基地,作为技术骨干,侯军涛积极参与培训工作,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维修的基本功永远不会过时。”

  2014年后,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已经成为常态,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电扶梯大修对乘客的影响,针对大客流及换乘车站的电扶梯,大修工作会调整到春节假期进行。这就意味着侯军涛和他的团队,每年春节都要在维修现场度过。“算下来,已经连续10个春节没在家吃年夜饭了。”每次大修,团队成员们争分夺秒,在短短十几天内完成拆卸、检修、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抓紧再抓紧。”

车站上的梯弦舞者——记机电扶梯专业技术能手侯军涛

  32年坚守 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人生

  32年时光流转,北京地铁从最初的几条线路发展到如今的庞大网络,电扶梯数量从几十台增加到几千台。做一件事很容易,一直做一件事很难,52岁的侯军涛始终坚守在维修一线,在见证北京地铁发展的同时,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乘客的平安出行。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赞誉,侯军涛总是这样谦虚。在身边同事们心中,侯师傅既是严师,更是如家人般温暖的“老大哥”。曹彦君说:“侯哥最见不得乘客绕行,总叮嘱我们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把效率提升到极致。”杨旭对此深有感触:“侯师傅常挂在嘴边的是‘高效’与‘创新'——高效要求我们用最短时间完成扶梯维修,创新则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让乘客的乘梯体验更安全、更舒适。”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批年轻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电扶梯大修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在侯军涛眼中,维修工作就像一碗地道的北京馄饨——“紫菜、虾皮、葱花......什么都有一些,才是生活的味道。”这32年的坚守,恰似一锅老火慢炖的高汤,正是他人生中最醇厚、最值得回味的滋味。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继续干下去。看到乘客安全、顺畅地乘坐扶梯,就是我最大的满足。”这就是侯军涛的故事,一名地铁员工的不凡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万多个日夜的执着;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有的只是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这种坚守更显珍贵,这种匠心更值得铭记。(王莹)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