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近山水工程,看我们的地球这样变美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走近山水工程,看我们的地球这样变美

来源:人民日报2025-04-22 09:19

  今年4月22日是第五十六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清晨的内蒙古乌梁素海,碧波随风轻漾,芦苇荡中掠过一群红嘴鸥;甘肃玛曲,牦牛群踏过绿毯般的草甸,远处的黄河水蜿蜒东流;江西南部的丘陵间,层叠青绿中点缀着栈道与欢声笑语的游人……

  这些美好的景象,离不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的努力。

  怎样解决一些地方出现的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植树、种草、固沙、提升植被质量……山水工程一一应对,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

  聚焦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我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要素,实施6批52个山水工程,涉及29个省份,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1006.5亿元,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重塑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实现由单要素保护修复向系统性治理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协同性作战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化投入转变。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

  山水工程,书写下让地球越来越美的壮丽篇章,中国正以行动证明:守护地球,不仅是当下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江西于都 崩岗地貌

  【曾经】

  山坡上的土和岩石在重力和水力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形成的一座座小“山头”,被称为“崩岗”。风化的花岗岩碎屑层层剥落,乱石嶙峋。每当暴雨倾盆,浑浊的泥流便奔涌而下。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部分水体污染严重,土壤侵蚀退化、肥力不足。(见图①)

  【修复】

  在山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修建梯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受污染水体。治理河道,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护坡。治理土壤,通过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实现固土;施用有机肥等实现肥土。

  【现在】

  水杉和香樟在山头上连成绿色的屏障,根系锁住土壤。河道边,菖蒲摇曳,新荷正伸展叶片。

  山区植被覆盖度提升,水土流失减少;农村水体污染显著降低;河道生态自净能力恢复,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侵蚀得到控制,有机质含量增加。(见图②)

  江西于都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湖北石首 农田生态系统

  【曾经】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对水体、土壤造成了污染。化肥中的氮和磷通过地表径流输入河流和湖泊,引起周边水体富营养化,对农田周边的水生动物、土壤动物、微生物等产生影响,导致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妨害了农田生物链的稳定性。

  大片农田取代了生态空间,造成自然生境割裂,连通性、丰富度减弱,生物栖息地大幅萎缩、生境退化、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影响了土地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见图③)

  【修复】

  修复土壤自然肥力,采用鸭—蛙—稻协同种养模式,通过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减少稻田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生态产品价值。修复和重建生态岛、生态廊道、生物链,为生物提供可栖息繁衍及迁徙的生态空间,通过一系列农田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构建农田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

  【现在】

  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小,土壤质量提高,同时强化农田生态系统,增强区域内物质循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见图④)

  湖北石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内蒙古巴彦淖尔 乌梁素海

  【曾经】

  因自然补水量小、水生植物生长、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湖面萎缩,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芦苇腐烂沉落污染湖水、造成湖底抬高。芦苇大面积生长,影响湖区水动力条件,在滞水区域容易形成厌氧、缺氧环境,有机物发酵,加重水质污染。(见图⑤)

  【修复】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1.3亿元,引进社会资本投入1.3亿元,同时,建设方按照市场价收购乌梁素海及周边清理收割的湖区芦苇,实现乌梁素海地区芦苇的资源化利用。

  【现在】

  湖区内源性污染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得到改善,湖区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湖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目前共有鱼类20多种,鸟类260多种600多万只。2023年12月,乌梁素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见图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甘肃甘南 黄河湿地

  【曾经】

  早期的矿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土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失衡。(见图⑦)

  【修复】

  修复退化草地湿地,防控鼠害,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等,撒播有机肥,开展后期管护。修复林地,种植云杉等乡土树种,并建围栏保护幼苗。修复矿山,重塑地形地貌,修复土地和植被。

  【现在】

  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森林、草原和湿地吸纳和储存着大量水分,调节着区域水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稳定、和谐的生态群落形成,区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见图⑧)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局供图

  新疆阿克苏 艾西曼湖

  【曾经】

  地表水被过量使用,生态用水被挤占,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周边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大量高矿化度的农业排水影响沿岸植被生长。农田防护林网不完善,已有林带退化严重,周边沙化加剧。(见图⑨)

  【修复】

  以非常规水作为重要的生态用水来源,人工造林,促进植被恢复,完善农田林网体系,建立绿洲边缘生态屏障。在巩固现有绿洲的基础上,减少封禁区的人类活动,加强对林草的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促进荒漠植被生长。

  【现在】

  艾西曼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阿克苏绿洲南侧筑起绿色屏障,湖泊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恢复。(见图⑩)

  新疆阿克苏地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山东临沂 双崮流域

  【曾经】

  森林树种以侧柏、黑松、赤松等为主,针叶树种面积占比接近80%,树种单一。林木密度大,透光性、通风性差,一方面导致部分树木中下部枝条干枯,甚至部分树木死亡;另一方面导致林木下层的灌草覆盖度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减弱。(见图)

  【修复】

  伐除林木中枯死、病死以及部分长势较弱的树木,降低林木密度,使森林内部更加透光、通风。

  伐除林木过程中,保留少量分散生长的阔叶树,丰富树种结构;在森林中的空地或树木间隙较大处栽植麻栎、流苏树等乡土树种;清除多余灌丛,为林木下层其他灌草提供生长空间。

  【现在】

  横向空间呈现针叶、阔叶等多树种混交,纵向空间呈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多层结构的特征,林木密度合理,各层次结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功能完备。(见图)

  山东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