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卫中
“我觉得科幻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寻找答案。”日前在番茄全民阅读月的直播对谈活动中,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道出了他对科幻文学的思考:“科幻其实是把现实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间的一个思想实验,不管在银河的尽头,还是一万年后,科幻里的人都是现实的人。”
这场直播对谈围绕主题“如果失去幻想,人类将会怎样”,科幻的现实意义被众多嘉宾反复提及。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认为科幻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强调科幻文学中人性的永恒。近千万网友观看了这场直播,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热情和“流量”。
科幻是提出现实问题的文学
1997年前后,中国科幻文学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如1997年陈楸帆发表了其第一部作品《诱饵》,1999年刘慈欣的科幻短篇《鲸歌》发布。在直播活动中,对谈嘉宾们回顾了中国科幻的发展。阿来曾在《科幻世界》担任主编多年,他回忆称:“那时人们看到当下的很多可能,对未来有希望和信心,所以中国科幻从那个时候开始爆发,就好像跟整个国家一起找到了一个爆发点,我们都相信科学一定不仅决定我们当下的生活,更决定我们所有人的未来。”《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也表示:“当时我们说到科幻文学,不管创作者还是读者群体都是相对小众的。但那时候,我们可以有底气说,站在科幻这条线上和世界对话,我们能看到未来。”
二十余年后,当许多曾经“科幻”的技术已成为习以为常的现实,科幻作家们在直播间把讨论的主题聚焦于科幻想象的现实意义。刘慈欣认为想象力与现实连接的关键,在于科学是从现实中来的:“只要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是基于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那不管想象多么疯狂、多么空灵,肯定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楸帆也表示,虽然科幻作者无法精准预测技术的发展:“但是对人、人性,对社会的判断往往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阿来结合刘慈欣的作品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从《乡村教师》这部作品开始,就具有巨大的现实关怀。他故事中的困境,既可以放在未来的背景中,也可以说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
网络阅读拓展科幻受众
除了对科幻文学现实意义的讨论之外,在应用层面,对谈的科幻作家们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电子阅读、科幻影视作品的普及,科幻正逐渐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比如,刘慈欣的《三体》长期以来高居番茄小说电子出版物阅读排行第一名,有近1100万人阅读。
电子阅读的方式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带来便利性。有读者留下书评表示,人们正是通过智慧的力量把科幻中的想象变为现实:“总有人为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付诸行动。”在直播间里,刘慈欣对这则留言的观点予以肯定:“科幻小说家更倾向于写那些很难实现的想法,因为大家都认为可能实现的想法在可读性上不是那么有震撼力。但往往正是这种作者都觉得很难实现的想法,最后有可能变成现实。”
番茄小说签约科幻作者王自律则强调了在当下这个多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字阅读为读者带来的震撼,目前还没有其他阅读形态能够替代:“那些文字中有大量留白是属于你自己的想象,文字里没有表达的东西——虚无的情感、童真的联想都是其他表现手段无法带给我们的。”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也用数据佐证了文字阅读的力量:“目前番茄小说上有超37万册电子出版物,每天有超千万读者在番茄小说阅读这些出版物。”
此外,番茄小说还与《青年文学》杂志联合发起“青舟计划”,承诺未来3年将投入1亿元现金,增加优质作者的稿酬,扶持30部以上精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