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病害总体呈多发、广发态势,其中玉米叶斑病年均发生面积超过1.5亿亩,一些新发叶斑病,如玉米白斑病、南方锈病等在局部地区加速蔓延,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切实推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凝聚优势科技力量开展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攻关,助力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5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玉米白斑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聚焦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玉米叶斑病流行灾变机制和关键防控技术开展了学术研讨,组建了“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刘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副处长刘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张杰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5家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71亿亩,总产量高达29492万吨,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均位居我国各类粮食作物之首。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扩张。海关数据表明,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我国玉米进口量累计达1331.9万吨。这一数据清晰地显示出,尽管我国玉米产量稳中有升,但在国内旺盛的需求面前,仍对进口玉米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与此同时,玉米安全生产也面临着诸多病害的严重挑战。
我国玉米病害种类繁多,其中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等尤为突出,且在不同主产区呈现不同的发生形势。由于气候多变,近年来新发病害白斑病对玉米的威胁持续加重,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玉米区由于白斑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玉米安全生产。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在辽宁丹东也首次发现了白斑病,表明该病害的传播范围在悄然扩大,防控形势也愈发严峻。
来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沈阳农业大学、贵州省植保所、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的专家系统汇报了全国玉米白斑病流行情况、病原分离鉴定以及应急防控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玉米白斑病病原学、流行机制、协作攻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上正式成立了“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25家成员单位覆盖了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形成了全国玉米病害科技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将为玉米病害基础生物学、检测监测、预警技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提供科技支撑。
本次会议标志着全国跨区域、跨单位的玉米病害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秉承开放协作理念,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之力筑牢玉米生产安全防线。(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