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问二号开启十年“远征”,意味着什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问二号开启十年“远征”,意味着什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30 03:05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金曼 李仪

  5月29日凌晨,伴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升腾的烈焰,天问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随后进入预定轨道,踏上为期10年左右的“远征”。

  与天问一号任务目标不同,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天问二号为何选择这两颗天体作为探测目标?这一探索过程又将对我国推进行星探测工程有何助益?

天问二号开启十年“远征”,意味着什么?

发射瞬间 新华社发

  双星探测彰显中国航天智慧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就已存在,保留着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

  2016年,2016HO3首次进入人类观测视野。经过轨道观测和计算模拟发现,这颗小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几乎与地球同步,并与地球保持着微妙的距离,被称作地球的“准卫星”。对其开展探测和表面样品研究,有可能回答准卫星的起源,以及轨道演化历史和未来趋势等科学问题,并为小行星乃至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目前的任务计划,天问二号将率先“拜访”2016HO3。“任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实施难度很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曾福明坦言。在着陆采样前,天问二号将对2016HO3进行全面“体检”,通过详尽的遥感、测绘获取其热辐射状态、表面特征、密度、成分等信息,并寻找最佳着陆点,之后实施采样并返回地球。

  用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并不会返回地面,而是利用地球引力弹弓效应完成一次加速,继续飞向主带彗星311P执行探测任务。

  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太阳光辐射较强,小行星的挥发物难以保留,因此主带内的小行星多以岩质为主。而现有观测表明,311P拥有6条形似彗尾的结构。

  这些“彗尾”中是否含有水分子?它的喷发能量从何而来?它如何将冰或其他挥发物保留至今?如果小行星带真的存在水冰,地球海洋起源是否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未解之谜,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对天问二号探测任务提出了技术挑战。

  “这两颗星可谓万里挑一。”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副总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表示。

  “针对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科学探索任务,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相关天体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韩思远说,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还将对样品的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跑好小行星探测“第一棒”

  天问二号要奔向小行星,必须摆脱地球引力,即与火箭分离时的速度要超过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同时,由于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的速度、能量和入轨精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它的入轨精度,就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亦朴介绍,此次火箭入轨速度达到并超过第二宇宙速度的同时,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秒,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的级差。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的速度、姿态等,确保天问二号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作为我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长三乙火箭能够成为天问二号探测之旅的“专属座驾”,还在于它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经过运载能力和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已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为贴合。

  其实,更大的挑战在于,小行星探测的轨道设计复杂性较高,对发射窗口要求严格。为了给探测器保留更多燃料,以更好地完成后续任务,火箭型号团队精心准备,最终实现“零窗口”按时发射,顺利跑完小行星探测“第一棒”,为后续任务成功增加了更多保障。同时,针对连续3天的发射窗口,型号团队还将原本每天1套、共计3套的火箭飞行程序简化为1套,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

  力争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2012年,嫦娥二号近距离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并获得该小行星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近年来,我国在深空探测和采样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振奋人心。

  然而,不同于嫦娥二号与小行星“擦肩而过”,也不同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月表取样,天问二号将去小行星“登门做客”。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2016HO3的个头很小,直径约为40米至100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已有的观测和分析无法确定小行星的表面特性,即它到底是一整块的岩石,还是由松散的碎石堆组成。”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说。

  如何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和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成为天问二号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2016HO3自转速度、星表性状未知等不确定性,天问二号设计有触碰、悬停、附着3种采样模式。除了“蜻蜓点水”式的秒级触碰方式外,天问二号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在距离小行星表面一定高度实施悬停采样,或在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下开展附着采样,尽最大可能获取小行星样品。

  此外,我国去年落成启用的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将我国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络等效口径从3200公里扩展到约3800公里,这也将为天问二号的太空征程提供强劲助力。

  天问二号任务是中国航天接续星际探测新征程的重要举措,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为此,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迈出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

  期待天问二号执炬前行,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光明日报西昌5月29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30日 08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