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5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专题论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地方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聚焦生态安全背景下自然资源价值重塑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展开深度交流与跨界对话。论坛由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彭建教授出席。
上午,与会专家从自然视角,就生态系统本身的价值潜力及其科学管理路径进行交流。冯淑怡教授围绕“土地制度改革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合推进机制”展开系统阐述,提出实现自然资源价值跃升的制度路径;彭建教授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为题,探讨生态修复中的底线思维与评估体系;谢花林教授结合“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强调系统性生态补偿机制;南京大学王结臣教授以“空缺分析”为工具,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对陆栖哺乳动物的保护效能,为生态资产管理注入了精细化量化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法治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李基才副处长基于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实践,构建了“多目标协同管理下的功能分区评估框架”;南昌大学胡小飞教授运用动态QCA方法,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郑宇梅副教授聚焦“农地生态补偿”的空间决策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恒博士则以“物理-AI协同”为切入点,展示了水文建模的前沿技术路径。
下午,专家从“人文视角”,探讨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空间重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华南理工大学黄幸副教授从日本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出发,提出其对我国存量更新转型的启示;福建江夏学院陈溢晨讲师以泉州西街为例,探讨“红砖街道”的文化场景营造;南京大学陈浩副教授提出“环高校创新圈”建设思路,将高校周边空间更新纳入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武汉大学郭炎教授结合佛山案例,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更新中权益调节机制的构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林强副总规划师则从容积率政策出发,剖析经济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激励机制;浙大城市学院徐可西副教授以杭州为例,阐述了城市更新中多元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大连理工大学张弘驰副教授聚焦建成遗产的文旅开发潜力评估。
交流讨论环节,20余位学者围绕生态安全下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河海大学宋伟轩研究员作论坛总结。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推动了自然资源学科与生态安全议题的深度融合,为中国自然资源管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