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紧扣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旨在汇聚顶尖智慧,共同探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路径,以提升全域全要素治理效能,服务绿色低碳转型。论坛吸引了包括自然资源部专家、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规划设计院所一线实践者在内的近百名代表现场参会。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柳忠勤研究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与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曹小曙教授,科技部董琪副司长,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平等,分别就论坛的背景与目标、学会在推动国土空间优化方面的长期努力、科技政策和文化传承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等进行了阐释,为论坛交流引导方向。
主旨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甄峰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与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黄晓燕教授分段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作《时空信息赋能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报告。系统论述了地理时空信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如何深刻变革国土空间规划的认知、分析、模拟与决策过程,展望了实景三维中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构建智慧规划平台、实现精准监测评估和动态优化中的核心作用与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传廷分享《广州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与实施》实践。以超大城市广州为例,详细介绍了在高度建成区构建连续、完整、高效生态廊道网络的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和实施管理经验,为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提升城市韧性提供了生动样板。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教授报告《暖湿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流域绿增水损与空间管控》。聚焦气候变化敏感区,深入分析了暖湿化趋势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系统(绿增)和水资源(水损)的复杂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空间差异的生态修复策略和适应性管控措施。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规划师杨一帆解读《绿色规划技术指引》。系统介绍了该指引的编制背景、核心原则、关键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为规划工作者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各层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和工具参考。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娜以《资源价值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差异化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为题,基于地域资源禀赋和价值评估的差异化整治模式,结合广州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土地整治最大化释放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尔阜报告《青藏高原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享了利用多源遥感和模型模拟手段,定量评估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对青藏高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碳固持)的影响效应与空间格局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和优化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坛围绕“低碳目标约束下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协同与国土空间治理”议题,设立了专题研讨环节,分别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与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学理,以及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编研中心副主任赵萌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青年学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与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副主任汪永红,以及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安科技大学矿业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冬教授,分别对专题研讨环节的报告进行了专业、犀利的学术点评。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践价值,并就研究方法深化、理论创新、政策衔接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专题研讨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规划师王明田总结。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了“双碳”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深化落实,为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韧性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实践引领。(记者 战钊)